以民族话国际 以艺术显多元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成都”暨“发现喜马拉雅”西藏当代艺术展系列活动掠影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弘扬和促进民族团结,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现我区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2019年4月19日至5月5日,西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藏明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醍醐”品牌)联合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香港九龙仓集团旗下企业)举办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成都”暨“发现喜马拉雅”西藏当代艺术展系列活动。贡嘎嘉措、嘎德、黄威、扎堆、Leonardo Ulian……17位当代艺术家携近30件非遗精粹作品,与成都市民分享喜马拉雅文化与智慧,他们用当代艺术语言,诠释西藏的心灵智慧,让古代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17天,近20万人观展、体验、参与,收到近1万张寄语卡片。活动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西藏当代文化艺术展览,受到政府部门、海内外媒体、文艺界等的广泛关注。
该展览及系列活动,面向成都广大市民、文化界、媒体界代表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非遗、艺术创作百花齐放的喜人成就,同时成功展示出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文化传承与发展成就,极大促进了海内外对中国藏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了解。
活动期间,“发现喜马拉雅”西藏当代艺术展在成都IFS一层古迹广场及七层艺术廊对公众免费开放,以藏地传统文化“地水火风空”哲思为灵感,贯穿当代与传统,旨在全方位呈现西藏文化的新面貌,让参观群众在喜马拉雅当代艺术中了解与众不同的西藏。
艺术家嘎德的佛珠、黑色牦牛绒布作品《红太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红太阳”——同时也是一种集体记忆的理解:“红太阳”亦可视作一座烈日坛城,一方心灵的宇宙,涌动着的能量串联起每颗佛珠,引领参展者思考历史、心灵和宇宙。
嘎德说:“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和教师,特别高兴看到西藏艺术正在形成,对全国甚至全球的巨大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各地的艺术史告诉我们,其文化艺术的发展,不仅根源于对自身传统艺术的坚持,更有对新艺术观念思潮的大胆探索。对于西藏传统文化这个古老的母体,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激活它,强化它。”
影像作品《无题》安静地记录了高原的一天,作者扎堆试图组合雪山、湖泊、玛尼堆、牛头骨等高原常见意象,并通过延时摄影视频注入时间性,思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迁,作出无声的提醒。
西藏的桃花灿烂热烈、扑面而来,散发出旺盛的自然气息。侯晓辉的作品《盛宴》,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情怀与色彩感知,关注人的内心感知与万物的自觉意识。正是这样无拘无束的画风与强烈的色彩对比,将这件桃花系列中最具分量的作品烘托得更加醒目。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的人类族群,却拥有共同的梦想:羽化成蝶。德珍、次仁朗杰的作品《化蝶》,以蝶为媒,施以浓墨重彩,刻画天地万物,凝聚靓丽多元的符号与超凡脱俗的梦想,如同一场梦,席卷观者心灵,向无垠处散去。
每一幅作品,各有千秋,发人深省。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醍醐联合创始人、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方堃说:“此次我们梳理了艺术家们的新旧佳作,希望与大家一起了解西藏当代艺术的前世今生,愿这场高尚且时尚的展览,能成为藏地新艺术浪潮的序章,为成都市民乃至更多人打开一扇通往西藏浩瀚文明的窗户。”
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真正的黑色牦牛帐篷?据了解,制作黑牦牛帐篷,一般先用黑牦牛的毛编织成线,再织成粗毛毯,然后联缀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即可。搭建时,中间用两根木柱撑起,四角用粗毛绳拉开绷紧,固定在地桩上。
活动期间,记者看到,在成都时尚地标——IFS七层熊猫雕塑旁边,有一座刚搭起的纯正黑牦牛帐篷。
醍醐联合创始人张俊彦介绍说,主办方专门邀请藏地民俗文化专家,在综合体七楼人流密集的草坪上搭建起具有藏地牧区风格的黑牦牛帐篷,并将民俗摆件、非遗展品等在帐篷中陈列、展示。“游客与市民们无不被这一富有创意的展览设置所吸引,他们纷纷排队进入帐篷,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深入了解当代藏文化和藏地牧业生活,对促进文化了解、提升民族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自香港的参观者杨子莹激动地说:“西藏是我们向往的一片净土,其文化神秘多元。通过观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西藏民俗,在古典智慧与现代精神交融的艺术风景中发现想象以外的西藏。”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顶黑帐篷、一杯酥油茶,对谈三分钟。在城市最时尚的草原让心灵游牧,探索喜马拉雅的生活和智慧。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瑰宝,包含着唐卡、音乐、舞蹈、藏香等类别。
音乐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邀请了一支特殊的乐队前来演出。静谧的夜晚,伴随着长号、短号、唢呐、铃铛等乐器,《米拉日巴古尔鲁》徐徐道来,米拉日巴道歌传承人帕洛仁波切现场向观众演绎了部分道歌的精彩章节,旋律曼妙、歌如甘霖,让在场观众深感震撼。
除了非遗音乐,该活动还重点展示了西藏非遗文化的保存、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西藏非遗中的精粹,在展场中进行精心布置,藏香、藏毯、艺术作品等元素共同构筑起一场感官体验的盛宴。无论是非遗唐卡代表性传承人米玛次仁、勉拉顿珠等艺术家的到场参与,还是藏香非遗成果的隆重推出与介绍,都让在场的海内外观众们深深感动于西藏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深入了解西藏文化相关部门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