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15周年。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今年端午假期又恰逢2019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纷纷围绕非遗项目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优秀实践成果,营造了全社会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掀起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潮流。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目前中国是33年来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共有世界遗产53项,位居世界第二。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372项,39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申遗,唤起了民众对传统的端午等民俗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思考。但申遗只是方式,保护才是真正目的,而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
非遗传承以人为核心。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做好非遗传承人记录与保护工作对于保持非遗生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3068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启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有效改善了非遗传承条件,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社会地位。
非遗传承以生活为载体。非遗的生命在生活,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实际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一要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宣传教育,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为非遗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创新创造非遗传承方式,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保护。三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在开展非遗项目保护的同时注重把孕育、滋养非遗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避免非遗失去传承环境和土壤。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提高非遗传承水平,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