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洛扎县赛卡古托寺,亦称“塞卡尔古陀寺”“色喀谷托寺”“桑噶古多寺”等。赛卡古托寺藏语意“为公子而建的九层城堡”,该寺修建于公元1078年,由藏传佛教中著名的米拉日巴大师用6年的时间独自建成。其外观如古碉,与著名的雍布拉康极为相似。寺内正中有九层高,达28米的碉楼,楼顶是金顶。该寺是白教的起源地,寺内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和精美壁画。2001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赛卡古托寺内现存大量壁画,其中以西藏四大绘画家之一门当画派祖师门拉顿珠嘉措所画的玛尔巴大译师及米拉日巴尊者的画像等壁画最为珍贵。此外还有噶举派大学者巴俄·祖拉陈哇等人的手迹。壁画从年代上看早晚不一,主要保存在赛卡古托古堡、杜康大殿的经堂和佛殿、密宗殿、江久拉康、拉玛拉康等建筑中。
走进赛卡古托寺,悠扬的歌声就萦绕在耳旁。在二层回廊的屋顶,上百名藏族男女青年手持底部有石墩的木棍,伴随着歌声手舞足蹈,有节奏地击打着地面。
“这是在打‘阿嘎’土”。山南市文化(文物)局副局长强巴次仁介绍,“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捣成的粉末。这种工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建成后屋顶有柔性,与土木结构建筑十分相称。打“阿嘎”土作为一种西藏建筑的传统工艺,被应用于铺设寺庙、宫殿等建筑的地面和屋面。施工时,将其掺水砸实、磨光,边夯打边平铺一层比一层细的“阿嘎”土,然后,用鹅卵石将地面打磨光滑,再在上面磨洗5遍榆树皮、抹上6遍菜籽油,擦洗直到地面变得结实且光滑。
经过打“阿嘎”土制作出来的地面屋面经久耐用,但这种工艺非常费时费力,成本很高。参与打“阿嘎”土的民工就有100人,每平方米地面都要花费10天的时间反复打磨。
据介绍,赛卡古托寺壁画因年久失修,脱落、颜色不均等情况十分明显。山南市文物部门本着“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严格依照传统施工方法,坚持使用传统施工材料,以原材料、原工艺、原风格、原结构竭尽所能地保留、恢复历史原貌。画师说:“绘制壁画的颜料,都是按传统矿物颜料自己现磨现做的、色彩上墙之后千年不变。”
“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很多细节上也能体现出来。在赛卡古托寺的其他地方,记者看到几位工人正在细细打磨面积不大的一块墙面。“这是打磨巴嘎土墙面”,强巴次仁介绍说,先用较粗的含沙粒的黄土做地仗,再抹上细的黄泥“巴嘎土”,而后用细卵石反复打磨,打磨光滑、晾干之后,就可以在上面绘制壁画。用这种传统工艺,一个工人一天只能打磨一平方米。
经过修缮一新的赛卡古托寺,不仅让僧人的学经环境和信众的朝佛环境得到改善,寺院接待的海内外游客也越来越多,这个藏在深山中的寺庙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