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萨迦县:千年古文化迎来新生机

2019年09月23日 11:0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记者 李海霞
分享到:    

萨迦唐卡、泥塑面具、昆式银器铜器、八思巴藏香……2019年8月23日,“天河两岸看西藏”新媒体采访组来到萨迦县,走进千年古城,走进萨迦县民族手工业创业基地,也走进了一个个名头响当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场。

掌握“主动权” 他为萨迦面具打开市场

萨迦县地处雅鲁藏布江南岸,这里有一个叫夏尔巴的小村庄,55岁的萨迦面具非遗传承人扎西就生活于此。2015年,扎西成立了一家面具公司,但是效益一直都不太好。和很多非遗传承人一样,扎西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坚持传统还是创新产品。“一直以来,我们做的面具太传统,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扎西说,“但是我要养活一个公司,就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

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这样,借助旅游的东风,做了一些个头较小,适合用来做装饰的面具摆饰,备受游客青睐。但其实,让更多人知道萨迦面具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产品创新之后,购买的人多了,收入也翻了好几番。“一般来说,大的面具价格在3000—5000元之间,像这种小面具的价格在500元左右。以前是按订单走,定多少做多少;现在是我们做多少就卖多少。”掌握了“主动权”的扎西笑着说。如今他的公司每年净利润可达25万元。

因为信念 有人一路咬牙坚持

其实,能有这样的转变,有赖于萨迦县成立的民族手工业创业基地。萨迦县民族手工业园区项目于2017年启动,项目总投资1929.08万元,包括民族手工业产品展区、生产厂房以及配套相关设施设备,2019年5月投入运营,主要包括唐卡、面具、银器、铜器等产品的制作。目前由唐卡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建的萨迦元巧特色民族手工业创业有限公司经营。“8个非遗传承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就业和培训人数达到200人左右。”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扎西也是在那个时候将公司从家搬到了这里。“以前都是在家做面具,空间比较拥挤。”扎西说,“搬到这里后,有了300多平米的空间,而且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效益比以前好了很多。”

和扎西一样搬进该创业基地的还有旦增和他的萨迦班智达铜器有限公司。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他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选择到一家古建筑公司学手艺,因此接触到了雕塑、锻造等技艺。刚开始当学徒的日子很苦,再加上几乎没有收入,他很想放弃。“好在坚持了下来。”旦增笑着说。

现在他成了师父,带起了徒弟,心境却大不一样了。“我想让更多的人继承这项技艺。”旦增说,“这项技艺不是一两天就能学成的,但是年轻人都和我当学徒的时候一样,会因为工资低而放弃,我理解他们的难处。所以现在来我这里学习,不仅不用交学费,每天还能拿到200—300元的工资,而且管吃住。”为了这个信念,再苦再难他都咬牙挺过来了。如今,公司年收入在300万元左右。

说起边巴,让人羡慕的是他在这个创业园里拥有3家公司(唐卡、木工、缝纫)。但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名唐卡画师。“最初开这么多公司,完全是为了贴补唐卡公司。”边巴如是说。因为要画一幅唐卡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耗费很多时间。在这期间,他要负责学徒们的所有费用,光卖自己画的唐卡是不够的。为此他自己学木工、学缝纫,去外面揽活赚钱。

好在,唐卡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轨,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加,收入也在攀升,2018年年收入达到了60多万元,完全能够独立运转。

香飘万家 “互联网+”下的淘金者

创业基地里有老一辈手艺人的坚持,也有年轻一代追逐创业梦。相同的是,他们都借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持传统还是勇敢创新间作出了抉择,让雅江边上的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藏香是藏族人民从古至今一直传承的文化载体,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八思巴藏香是萨迦的一张名片。但是,传统的销售模式一直困扰着当地的手工艺人,也困扰着年轻的创业者,仁庆欧珠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仁庆欧珠自筹资金成立了西藏萨迦昆氏藏香工贸有限公司,又找到萨迦县委、县政府,希望得到支持,没想到很快就在政府的帮助下解决了生产用地等问题。“通过创业基地,不仅要实现我们的创业梦,还要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发展弘扬优秀的萨迦民族文化。”仁庆欧珠介绍。

仁庆欧珠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家乡的藏香,也想帮助更多的家乡人实现增收梦。这时,他看准了互联网优势并开起了网店,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如今,他还在内地开设了18家线下体验馆,并且创新思路,丰富了产品层次,可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记者手记

采访中,我们试图寻找一些与雅鲁藏布江有关的民谣,寻找更多百姓与这条江之间丝丝缕缕的联系。但是前几天的采访备受“挫折”,直到遇见萨迦面具非遗传承人扎西。“达曲、达曲,从南到北,有了您的滋润,万物生长,树长得像箭一样……”当扎西轻轻唱念出这首民谣时,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直想要的感觉。扎西的家就在达曲河与冲曲河交汇处的夏尔巴村,这两条河最终汇入雅江。从17岁开始学习制作萨迦面具,扎西每天都会到达曲河取水。“因为我们的面具首先需要制作泥质胎膜,一直以来我们都用雅江的水,习惯了。”如今,取水的习惯连同这门手艺,由年轻的徒弟们继承了。如同,这片土地上的人习惯了枕着滔滔水声入眠,一代又一代……

责任编辑:刘金鹏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