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一炷香——一脉相承的千年律动

2020年09月17日 09:56    来源:文香故里官方账号    
分享到:    

公元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吞弥·桑布扎于逻些鲁热岗(今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融大唐香道和藏医药文化发明了藏香;1300多年来,尼木人净心守护古老传承,世代研学制香技艺,传承至今;现在,尼木藏香的袅袅香气飘散在藏地的每个角落,悠远醇厚,律动起伏。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几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逐渐形成了中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香道。

在早期,香多作为祛病养生之用。从中医角度来说,焚香属于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多数是草本类的芳香药物,燃烧发出的气味,具有凝气安神、养生保健、杀菌消毒等功效。放眼当今,可作为药用的香不胜枚举,而其中历经千年却依旧按照古老配方手工制作的药香,则当属尼木藏香为佳。

尼木县作为藏香之源,经千年的历史沉淀,传承下来的藏香配方多达百余种,其药用价值历久弥新。其中提神醒脑、安神静心、益肾元气、健脾化湿、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这几种配方在如今市场上较为常见。并且藏香作为藏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其药用功效也在许多藏医药学著作中被得以记载。

伟大的藏医药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受前人研究之启发,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撰著了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其中详细记述了医疗、药物、配方和有关藏香的配制、原料、加工工艺及其功效,尤其是分析了各种具有香气的药物和植物等烟熏和外敷的方法,形成了后世藏医药学广泛使用的“熏疗法”。藏香的药用功效逐渐被挖掘并受到重视。

公元十八世纪,藏医学家第玛·格西丹增平措著述的药物学经典论著《晶珠本草》中,也记载了关于尼木等地藏香的配方、制作方法,并且从藏医药学角度再次定性定位了制作藏香的矿物、植物、药物原料,更加明确了藏香的药用价值。

但若谈历史、溯香源,就不得不提起一位西藏的伟大历史人物——吞弥·桑布扎。

相传,真正的藏香是由吐蕃七贤之一的吞弥·桑布扎于公元7世纪前后发明。据资料记载,在吐蕃时期,松赞干布曾派出16名青年才俊到天竺游学,但最后只有吞弥·桑布扎学成归来。返乡后,他以梵文字母为基础,结合藏语的特点,发明了藏文字。又见乡邻饱受疫病频发、缺医少药之苦,遂将文成公主带来的大唐香道和藏医药文化相结合,发明了藏香。他还利用家乡吞曲河得天独厚的水势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发明了纯木质藏香加工机械——水磨,并且毫无保留地将制香技术传授给尼木县的父老乡亲。

尼木县吞巴镇作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又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尼木县成为了西藏最大的手工藏香生产地,所产“水磨藏香”被公认为藏香的根,其藏香生产的历史最为悠久。

如今,潺潺的吞曲河畔,村庄安宁祥和,传承千年技艺的藏香散发出悠悠香气在这里世代萦绕。河边300多座水磨自然分布,以水为天然动力磨制藏香原材料。科学知识水磨巧用,造就了尼木藏香的独特,奠定了藏香的根基。它所展示的手工技艺和风格,凝聚了自然与科学合一的思想观念,表现出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息。“一方人,一曲水,一驾水车”,看似简单的“水磨藏香”,却蕴含了千年文化,成为了跨越1300多年的世代传承和尼木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尼木藏香,是中国香文化中的巧臻明珠,无时无刻散发着属于尼木的“香韵”,连接着藏地与世界。无论域外尘世如何喧嚣,1300多年的沧海桑田都未曾改变它的初衷,至今代代传承。

摘豆寇,捣沉香,松柏作泥花作尘。千百年来,尼木的百姓祉护于雪山水之洁、阳光之净、温度湿度之宜、松木之醇、虔诚之红、水车之韵、秘制配方之奇、手艺之精,成就了尼木藏香的持久之香、圣洁之美,闻名遐迩。

责任编辑:刘金鹏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