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非遗

舞出美好生活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果卓舞传承人边巴次仁

2021年03月03日 16:1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记者 段敏
分享到: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人们对藏族群众的印象。而作为藏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山南人民,尤为如此。

山南,古称雅砻。雅砻大地自古盛行的是流派众多的卓舞。

“卓舞”是一种腰鼓舞。相传公元8世纪,修建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时,得知工匠们害怕白天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晚上被毁坏,于是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请来卓巴七兄弟,以跳卓舞的方式驱散妖魔。

昌果离桑耶较近,后来,卓舞便在昌果地区流传下来,形成“昌果卓舞”。

实际上,西藏很多舞蹈都是当地群众劳动间隙创作的,昌果卓舞也应该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现在的贡嘎县昌果乡,是昌果卓舞的主要流传地。而昌果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当属次仁多吉。

次仁多吉生于1963年,虽已年近花甲,但跳起卓舞来,依旧“身强体壮”。

昌果卓舞,表演者将大鼓系在腰间,站成圆形或方形,领舞“阿热”带领“卓巴”(鼓手)2至6人不等,和着鼓点起舞。除打鼓外,表演者还要把长发甩成“∞”型或“○”型,动作粗犷、刚猛,节奏强烈,变化多样。领舞“阿热”的动作幅度最大,表演水平也自然要求最高。次仁多吉就是“阿热”,并且是跳得最好的“阿热”。

从23岁师从次仁多吉,到恩师去世后开始担任“阿热”,每一次跳昌果卓舞他都格外卖力。他说:“我一个农民,能够带着大家跳出村子,跳到山南市乃至全国的舞台,不努力不行啊。”

边巴次仁告诉记者,昌果卓舞从濒临失传,到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重视。2006年,昌果卓舞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8月,边巴次仁被确定为昌果卓舞代表性传承人。每一次,都让边巴次仁高兴不已。

“现在,党和政府出资帮我们建了传习所,还帮我们争取演出机会。昌果卓舞传承好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边巴次仁说:“过去跳昌果卓舞是苦中作乐,现在是舞动新生活、奋进新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卓舞是越跳越高兴。”

昌果卓舞内容丰富,由三步鼓点、鹦哥、安土净地、莲花生岩上打桩、雄狮跳跃、虎狮争斗、连环套、旃檀仙女、桑耶墙角的基石、三击卧地、击鼓、乌鸦行金刚步、国王上座、财运门、臣民、礼拜供施、大象侧卧、九步鼓点18个段落组成,要求动作、韵律、技巧、节奏协调一致,表演难度非常大。但跳到高兴时,边巴次仁经常停不下来。他说:“舞蹈越跳越熟悉,长时间不跳就生疏了。只要我还有精力,我就继续跳下去,把它教给更多人,把它传承好、保护好。”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