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20多个徒弟正在跟着我学习传承氆氇编织技艺,我们会努力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塔杰氆氇编织技艺传承人达瓦次仁说,他今年63岁了,编织氆氇已有47年。作为一名编织技艺传承人,达瓦次仁最大的愿望是培养出更多的传承人。
唐卡、藏戏、藏香、藏药、格萨尔说唱……这些丰富多彩、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全力推进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近期,我区基本完成第二次非遗普查工作。截至目前,我区文化厅投入210万元用于各市地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各市地相继投入非遗普查专项经费共计559万余元。自治区文化厅共搜集非遗普查线索1397余条,新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927项、代表性传承人410名。
“为深入挖掘非遗资源,进一步加强达孜区域非遗查漏补缺工作,今年3月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达孜区积极开展第二次非遗普查工作,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加大非遗普查后续工作力度,规范非遗保护和管理工作,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拉萨市达孜区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办负责人旦巴坚赞说。
今年,拉萨市全面开展第二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此次普查范围广、时间长、内容细,进一步摸清了全市非遗家底、掌握了非遗存续现状、增加了非遗项目总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拉萨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388项、代表性传承人381名。这些遗产不仅是精神财富,也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珍贵资源。
此次普查中,拉萨市共搜集非遗普查线索500余条,走访民间艺人400余人次,实地调查254项,调查文字记录、汇编普查资料254余份;新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代表性传承人161名,其中市级代表性项目39项、县级代表性项目143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58名,并公布第二次非遗普查工作评估结果。
那曲市普查历时58天,行程涉及66个乡镇、118个行政村、57个文化站、32座寺庙,共拍摄3964张照片、818个视频资料;在此基础上,新挖掘465项非遗新资源。
阿里地区共收集和整理非遗资源67项,其中新挖掘非遗项目32项、传承人26名;申请落实了2024年非遗普查经费150万元,计划新挖掘100项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完成岗仁波齐、玛旁雍错推荐申报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关工作;完成阿里普兰县、札达县和日土县传统歌舞搜集整理,共收集1100余首传统歌舞。
山南市初步完成挖掘非遗普查工作共计126个,其中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3项。
林芝市已深入普查100个村落,共普查142个项目,其中新挖掘项目14个、濒危项目10个、急需抢救项目8个。
日喀则市采取边普查边认定的方式,深入推进普查工作,新认定批准“恩萨耳传绝鲁”等202个项目为市级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洛桑日珠等223人为市级第四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日喀则市自2022年3月起,对扎什伦布寺开展非遗普查,共普查出170余项,其中日喀则市人民政府批准126项代表性非遗项目和142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并列入第四批日喀则市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昌都市完成芒康县、八宿县、丁青县、左贡县和察雅县非遗项目46项。其中,贡觉县新挖掘项目13项,察雅县新挖掘项目5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