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立新边境派出所尼玛普执勤点民警在巡逻途中。
当春风唤醒大地,立新山依然漫天风雪。
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立新边境派出所尼玛普执勤点,就孤零零地立在半山腰。对面1.5公里处,是尼泊尔村庄;除此之外,荒无人烟。
4间活动板房、一个废弃的牛棚、一座自建的温室大棚、一方新挖的鱼塘和一面迎风飘扬的国旗,就是执勤点的全部“家当”。
教导员毕琦告诉记者,2021年以前,执勤点还是个废弃的牛棚,仅有几个用石头垒起的柱子,破烂不堪;“现在条件好多了,这不仅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村长’张艳兵也功不可没呢!”
位于聂拉木县樟木镇的立新山,张艳兵已经攀爬了15年。15年戍边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留下道道皱纹。
2020年年底,由于工作需要,张艳兵被派到了尼玛普执勤点。执勤之余,他开始带领执勤点的兄弟们开垦菜园、挖鱼塘,把心安在执勤点上。
临近中午,张艳兵开始准备午饭,话匣子也打开了:“我在这里守了15年,我知道从执勤点到界河有多少步,知道这片林子哪里有花、哪里有鸟,知道什么时候看到的星星最亮,更知道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多,这是让我特别自豪的事儿。”为此,所里的人笑称他是“派出所的固定资产”。
张艳兵切菜时,他的“座机”突然响了。走到“固定位置”,看见是妻子的来电,腼腆的他把电话挂了,朝着我们笑着说:“估计是想问问我中午吃啥!”随后,他打开微信,给妻子发了条短信,告诉她自己“正忙,晚些时候打电话。”
这里山高林密,被群山阻隔的除了寂寞,还有远方家人的消息。张艳兵告诉记者,执勤点上,就这个集装箱窗户上有零星的信号,“我一般就把手机放在这,接打电话基本上没问题;如果和家里人视频,还需要走上十几分钟,到另一个信号更好一点的地方。”
立新村属高山峡谷密林区、亚热带雨林气候,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自从当地群众迁出樟木后,狗熊、豹子、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频繁,还暗藏着“嗜血如命”的蚂蟥。“夏天在这里,只要站着不动,不超过20秒就会成为蚂蟥的‘猎物’。”张艳兵传授着自己的经验,“最好的办法,一个是扎紧裤腿,一个就是往鞋上抹一层厚厚的盐。”
吃过饭,巡逻小分队就出发了。他们走的这条巡逻路,通往远在8公里之外、54号附界桩旁的一个点位;路程直线距离不长,但林间山高路陡,海拔高差超过1000米。
张艳兵口中说的这条“路”,在记者看来,其实就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林间小道,仅一人宽,明显是巡逻队员深一脚、浅一脚踩出来的路。
灌木丛里最容易迷路,沿途沟壑纵横、枝蔓密布,经验丰富的张艳兵提着匕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任务是清理掉狭窄山路两旁的障碍物,方便大家顺利通过。只见他左劈右砍、手起刀落,道路上延伸的枝条纷纷掉落,一阵阵“刷刷声”在悠长的山谷间响起。
越往前走,危险越多。巡逻小分队小心翼翼摸索着,然而每走一步,队员们都感到脚下异常湿滑,一路上摔了好几个跟头,有的手脚都磕破了。好在巡逻前,民警为大家准备的竹子派上了大用场。“先用手将竹子撑在前面结实的地方,一只脚往前探,后面一只脚紧紧踩在地上。”一同巡逻的教导员毕琦传授着总结出来的经验。大家按照教导员的办法,相互搀扶着慢慢往前挪动。
此时此刻,峡谷密林间,巡逻分队里的每个人都是彼此最坚强的依靠。
“哎呀,手被什么叮了!”好不容易快到目的地,记者突然感觉手臂一阵痛痒,并迅速红肿起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道路两旁的霍麻在作怪。民警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药物给记者抹上,症状稍有好转。有经验的民警说,想要消肿,还要等好几天。
平时只需2个半小时走完的巡逻路,这次却走了3个多小时。一行人走累了,满脸通红,在休息点喘着粗气,边喝水、边用酒精棉清洗着手臂上的伤口。“很多新来的民警第一次走上这条巡逻路时,多少都有点‘崩溃’,多走几次就习惯了。”毕琦说,这样的巡逻路,执勤点的民警每年要走上百次,无论道路多么艰险,民警们一定会到点到位,“一石一峰都是主权,一草一木都是家园”的信念早已根植于心、固化于行。
“不是因为看到了才坚守,而是坚守了才能看到”。许多像尼玛普执勤点民警一样的戍边人,用坚守见证着“第二故乡”的变迁,也用坚守见证着边境地区的发展。这支“披荆斩棘”的雪域高原戍边人,在西藏漫长的边境线上,像春燕一样垒窝筑巢,翱翔在这片高原热土上。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