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全国首批106个相对薄弱基层法院,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措勤县人民法院被列入名单中。
何谓薄弱法院?
薄弱法院是指整体工作相对偏弱、在本地区综合考核中长期落后、依靠自身力量短期难以改观、需要上级法院重点帮扶指导的基层法院。
何以“致薄”?
理论武装存在短板,党建与业务融合不足;案件审理周期把控不严,案件服判息诉率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干警专业能力欠佳……
为了吹响“脱薄”冲锋号,措勤县人民法院精细安排部署,精准查找问题,紧紧围绕政治建设、审判业务、队伍素能、保障水平等关键领域,直面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逐步实现从“薄弱”向“脱薄”的蜕变。
政治引领
把稳方向之舵
自“脱薄”工作开展以来,措勤县人民法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依托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学习形式,将政治学习与推进“脱薄”工作紧密结合,以实实在在的政治建设成效,为“脱薄”攻坚筑牢思想根基、把准前进方向。
党建领航则为审判提质增效赋能。措勤县人民法院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赓续厚德崇法,法徽照耀奋楫公正为民新征程”党建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大力推行“党建+审判”工作模式,设立党员先锋岗与党员责任区,引领党员干警于审判执行工作中亮出身份、争当先锋、做好表率,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切实有效地发挥了党员干警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力带动全院审判质效大幅提升。
2024年,措勤县人民法院获评全区优秀法院,在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优秀”档次。
聚焦主业
提升审判质效
贡某曾与邻村嘎某未婚生子,嘎某再婚后便对贡某母子俩不闻不问。独自抚养孩子的贡某生活举步维艰,还因缺乏法律意识不知如何维权。
“大湖调解团队”在普法走访中获悉贡某情况后,迅速介入,从法理与情理双重角度耐心劝说,最终让嘎某同意承担抚养责任。面对抚养费具体数额和支付方式的争议,调解团队结合当地生活成本、教育费用标准以及嘎某经济状况综合研判,推动双方达成和解。
这起成功调解的案例,正是“大湖调解团队”工作的缩影。
作为薄弱基层法院,措勤县人民法院成立以“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为一体的“大湖调解团队”,负责案件调解及普法宣传工作,逐步形成“诉源治理+普法宣传”的工作新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审判质效是基层法院工作的生命线。措勤县人民法院始终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提升审判质效与民事诉讼服务能力,不断健全速裁快审快执机制,成立速裁审判团队,实行“1+1+1”模式,严格落实“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原则,大力推行“既好又快”办案模式,切实增强司法公信力与群众满意度。
2024年,措勤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23件,审(执)结215件。18项审判质量指标管理的各项指标均处于本地区合理区间范围或优于区间值,审判运行态势良好。平均办案周期同比缩短12天,上诉率下降了4.1%,群众满意度增长了6%。
固本强基
锻造过硬队伍
自“脱薄”工作开展以来,措勤县人民法院把完善领导班子配备、优化人员结构、强化业务学习、深化对外协作和完善司法机制作为“脱薄”的重头戏,全力推进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优化领导班子。经过多方沟通与协调,配备1名政治部主任,增补2名党组成员,均衡民族结构,降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召开13次党组会研究61项工作,夯实决策基础。
——强化业务培训。全年组织17场现场培训、14场线上培训、38场法律大讲堂,累计超400人次参训,提升干警专业能力。
——深化对外协作。加强与衡水援藏法院、阿里中院沟通,衡水3名法官开展2个月业务指导,阿里中院选派法官指导审判执行、技术人员助力信息化建设。
——完善司法机制。优化案件分流裁判,选拔培养人才,细化“四类案件”认定标准,推动院庭长办案常态化,落实员额法官办案主体责任,进行院庭长“阅核”制度阅核35件案件,严格执行“三个规定”,报告记录34条。
夯基提质
厚植司法保障
措勤县地处西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是典型的高海拔艰苦地区。受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措勤县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面对困境,措勤县人民法院全力推进基础保障建设,升级信息化设施,建设智慧法院。出资161万元对科技法庭的远程提讯、语音识别、互联网法庭等智慧功能进行升级;投入86万元修建智慧档案室,促使档案管理迈入信息化轨道;花费88万元改造执行指挥中心并添置指挥系统,实现审判执行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在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上,措勤县人民法院投资360余万元新建诉讼服务中心大楼,并于去年10月底竣工验收,后续再投入200余万元优化诉讼服务大厅功能,增设融合式法庭,高标准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让群众享受“一次办好”的便捷司法服务。
此外,在改善干警工作生活条件上,多方协同发力。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阿里地区人民中院、措勤县委县政府、衡水市安平县人民法院分别拨付资金,用于温馨项目建设、食堂修缮、生活区基础设施改造和集中供氧项目建设。
“脱薄”之路,是一条追求卓越、永不停歇的道路,“脱薄”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