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人员文明劝导流动商贩。图由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提供
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秉持“疏堵结合、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通过一系列举措破解流动商贩管理难题,在维护市容市貌与保障民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了城市“烟火气”与“洁净美”的有机统一。记者 芮怡星
流动商贩众多
为执法带来诸多挑战
拉萨市城关区扎细街道人流量大,流动商贩众多。前往扎细街道即可看到,不少流动商贩推着板车或是骑着三轮车等待摆摊的机会。“你好,这里合法商户及固定摊位前禁止流动商贩售卖商品,请携带商品离开。”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扎细街道执法中队队长巴桑带领同事正在劝导一位骑着三轮车的流动商贩。“这里居民游客多,现在正值夏季,流动商贩伺机而动,前来售卖瓜果的商贩居多,售卖具有民族特色小物件的商贩也多。”巴桑说。
据巴桑介绍,该区域零散售卖、尾随兜售等情况较为突出。还出现售卖假天珠、绿松石、珊瑚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存在引发消费纠纷的隐患。固定摊位摊主德吉白珍告诉记者:“流动商贩售卖的劣质商品不仅便宜,有时甚至将三轮车挡在我们摊位前,导致我们无法正常经营。和他们沟通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对方态度也不好,只能打城管局举报电话来投诉。”
据了解,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结合《拉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推出加强巡查整治、教育与处罚结合、部门联动整治、城管执法力量下沉、延长巡查时间、规划集中摆摊点位、宣传引导等系列举措,要求各街道执法队伍按条例执行。对于流动商贩违规经营行为,该中队执法人员首先进行文明劝导,对于屡教不改、三次及以上违规经营的流动商贩,依法暂扣车辆或当场处以100-200元的行政处罚,以此规范经营秩序。巴桑介绍:“文明劝导是首选方式,商贩需要生活,以摆摊谋生,大部分我们都是以文明教育劝导为主,流动商贩也配合。如果硬性执法,很容易发生冲突。”
联合多方力量
执法冲突明显减少
哪些问题容易引发冲突?“柔性执法”与“刚性管理”如何平衡?记者从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了解到,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流动商贩反复回流、特殊群体执法等问题容易引发执法冲突。对此,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坚持“刚柔并济”,对于反复回流的流动商贩,暂扣其经营工具或行政处罚,同时进行文明劝导。对首次违规且情节轻微的流动商贩,以及特殊群体流动商贩,以文明教育劝导为主,建立“首次不罚、轻微免罚”机制。
“对特殊群体单纯依法处罚可能加剧生活困境,容易引发公众对执法部门的不信任心理或者反抗行为。”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局长尼玛顿珠介绍,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城关区城管局创新管理方式,通过“疏堵结合”,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联动民政、社区等部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供就业帮扶。并联合社区、志愿者等力量,对流动商贩开展政策宣讲和普法教育,引导其规范经营。通过这些举措,执法冲突明显减少,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
同时,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充分考虑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统筹辖区内可用于流动商贩临时经营的场所,科学划定区域,为流动商贩提供合法集中临时摊位点,确保经营点既方便群众又不影响交通。功德林天街共9个固定摊位,位于北京中路功德林天街;天海国际广场共40个固定摊位,位于天海路天海国际广场;夺底街道共有固定摊位4处,其中北城新天地广场2处,米琼日隧道口1处,警校土路口子1处,共71个固定摊位;扎细街道共有18个固定摊位,位于扎基东路(司法厅扎基退休小区对面)。自固定摊位实施以来,该区域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明显减少,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善,形成了良好的经营秩序和营商环境。
常态化巡查机制
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为防止流动商贩占道问题反弹回潮,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增加巡查频次,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进行重点监管。完善考核机制,将流动商贩管理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些创新举措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
城市管理工作中,流动商贩的治理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尼玛顿珠介绍:“流动商贩违规占道经营,常以低价无序竞争,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环境。随意设摊行为还易造成交通堵塞、垃圾堆积。清理流动商贩既是对固定摊位商贩以及商铺合法经营权益的保护,也是维护城市良好形象与秩序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城市管理与商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尼玛顿珠表示,下一步,拉萨市城关区城管局将持续关注流动商贩管理情况,继续深化城市治理创新。充分考虑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居民需求和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更多流动商贩疏导点。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尤其是对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以及早晚高峰等关键时段,增加巡查频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流动商贩的违规行为。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流动商贩疏导政策,提高流动商贩的法律意识和规范经营意识。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为打造更加文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而努力,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