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法制

国门一线的“守门人”

2025年11月04日 10:1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耿锐仙
分享到:

三次个人三等功、一千多个日夜的云端坚守、8000公里传统边贸点踏查路……从警13年,他把青春献给了雪域国门,把心留在了“盐羊古道”。他就是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里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党支部书记、队长杨帆。

在海拔4772米的里孜口岸,寒风卷着雪粒吹过国门界碑,杨帆裹紧警服,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细霜。

2021年,里孜口岸开关初期,执勤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人”。3名业务骨干要带领一支几乎没有高原边检经验的队伍,查验数据、语言沟通、应急处置,处处是难关。

为破解这一困境,杨帆创新摸索出“碎片化教育”模式。巡逻间隙的石头上、执勤岗亭的角落处、睡前的十分钟里,都是他的课堂。他把枯燥的法规条文拆解成“藏语口袋书”,把常用指令制作成“汉藏英尼四语卡”,让学习融入日常,点滴积累,汇聚成河。

“杨队长,这个合同能帮我看看吗?”在里孜边贸市场“法律咨询台”前,牧民顿珠举着牛羊肉购销合同,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询问。杨帆接过合同,逐条解释,并在《普法手册》上圈出重点。这一幕,是他推动“法律进牧区”的一个缩影。

他还把案例编成小故事,把警示标语绘成漫画,让不识字的老人也能看懂法理;将普法课堂搬进校园、工地和边贸市场,让法治精神触达每一个角落。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是帮大家过日子的规矩。”这是杨帆常挂在嘴边的话。渐渐地,主动向执勤队提供线索的群众越来越多,一些涉外事件得以避免,法治精神在高原落地生根。

扎实的业务功底是执勤民警的底气所在,而持续的学习,正是铸就这把“国门利刃”的熔炉。为锻造一支高原边检铁军,杨帆主动连线洛阳、甘其毛都等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业务能手,组织民警学习先进经验,并在国门前反复模拟查验场景,将理论淬炼为实战能力。

在一次与昆木加边防连的支部共建活动中,杨帆发现其“高原适应性训练法”极具借鉴价值。他立即带队上门取经,回来后结合边检业务特点,设计出“体能+技能”双提升方案。仅半年,执勤队实现了从“仅3人能验放”到“全员达标”的突破,更创下“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的纪录。

除主口岸查验外,里孜口岸还管辖着4条海拔超5000米的传统边贸通道。这些通道藏在雪山褶皱里,最险的路段连牦牛都难以通行,却是群众世代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在通道复通前,杨帆就带着民警踏查路线,绘制出详细的《通道勤务部署图》。2023年通道复通后,他每年带领民警在海拔5200米的临时执勤点坚守18天,查验出入境人员和活畜、整理数据,这是他们的常态。两年来,他们累计查验8400人次,查获敏感物品案件45起,用坚守筑牢了边境安全防线。

谈起印象深刻的事,杨帆回忆起在一次货物通关查验时,一名尼泊尔边民因货物通关问题情绪激动,他一边安排民警规范查验,一边请翻译耐心沟通,还为其送上热水和食物。问题解决后,对方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中国,好!”

“国门是边界,不是隔阂。”为将里孜口岸打造成连接内外的“暖心桥”,杨帆带领队伍建设民族团结阵地、组织联检单位和群众一起祭奠英烈、邀请学生和国门卫士共上一堂课、开展界碑描红活动、设立“便民取水点”“便民理发室”“快递驿站”“云上影院”……如今,口岸周边的藏族、汉族、回族群众常来队里做客,并送上自家做的糌粑、酥油茶。警民鱼水情,在“盐羊古道”越酿越浓。

夕阳西下,望着远处归牧的羊群,杨帆脸上浮现出温暖的笑容。他说:“我守护的不仅是一条通道、一道国门,更是身后的万家灯火,是民族间的深情厚谊,是法治照耀下的安宁祥和。”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