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法制

用司法温度守护绿水青山

——桑日县人民法院多举措保障绿化工程建设

2025年11月11日 15:4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巴桑旺姆
分享到:

桑日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排查矛盾纠纷。记者 巴桑旺姆 摄

桑日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为绿化工程务工人员宣讲法律知识。记者 巴桑旺姆 摄

驱车穿行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曾经裸露的山岩间,云杉、山杏成排挺立,苗木在高原阳光下舒展枝叶,绵延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长廊。这片生态画卷的铺展,离不开桑日县人民法院的司法护航。他们以“司法护航、精准保障”为核心,将审判职能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通过“前置防线、多元解纠、精准保障”三维发力,把法治服务送到造林一线,用司法温度守护绿水青山,为工程高质量推进筑牢法治屏障,让生态保护与司法服务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前置服务向前跑

源头防控筑根基

“以前干活只想着把苗栽活,哪懂什么合同风险、法律权益,多亏法院的同志送服务上门,把该注意的都讲透了。现在干活心里特别踏实。”正在给苗木浇水的农民工扎西说。

拉萨南北山绿化2025年度桑日县工程作为当地生态保护的“一号工程”,涉及土地流转、苗木种植、劳务用工等多个环节,参与主体涵盖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农民工等,法律需求复杂多样。桑日县人民法院主动担当,秉持“源头预防、靠前服务”理念,将司法服务端口前移至工程一线,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绿化工程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只有精准掌握需求,才能提供有效保障。”桑日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索朗巴珠说。为摸清工程推进中的法律痛点,法院组织干警成立专项调研小组,先后4次深入海拔3000多米的造林项目点。干警顶着高原烈日,爬坡过坎、走村入户,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与施工方座谈,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工交流,详细记录工程承包、合同履约、劳资纠纷、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潜在问题,最终梳理出4类12项潜在法律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法院量身定制方案,为建设单位提供“点对点”精准法律指导。“方案太实用了,之前我们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条款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经过法院干警的专业指导,我们修订完善了相关合同,明确了双方权利义务,规避了很多风险。”桑日县林业和草原局项目负责人邓文平说。

为让法律知识走近群众,法院组建“绿化工程法律服务专班”,采取“案例宣传+现场答疑+资料发放”模式,在绒乡、增期乡等工程集中区域开展法治宣传4场次。干警搭起临时宣传台,用汉藏双语解读生态保护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施工时损坏了村民庄稼该怎么赔?”“工资拿不到该怎么办?”面对群众的疑问,干警结合典型案例一一解答,累计覆盖企业员工、农民工及周边群众5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现场解答咨询20余条。“原来破坏树苗也可能构成犯罪,以后我不仅自己要爱护树木,还要提醒身边人共同守护。”村民达娃听完宣传后深有感触。

排解纠纷加速跑

高效护航促发展

“真心感谢法院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帮忙调解,让我们顺利拿到了工资,既没耽误干活,又维护了我们的权益,法院的效率太高了。”拿到薪资的农民工激动地说。一起案涉5名农民工薪资47114元的司法确认案件,5天内就得到有效解决,让农民工及时拿到辛苦钱,避免诉讼程序影响工程进度。

绿化工程涉及主体多、利益关系复杂,纠纷化解效率直接影响工程进度。“我们最怕遇到纠纷扯皮,耽误工程进度。”施工企业负责人王建军的顾虑,道出了行业共性痛点。针对这一问题,桑日县人民法院创新构建“法院+林业+司法+人社+自然资源+乡镇政府”多元协同解纷机制,整合各方力量,打通纠纷化解快车道。

对于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劳资纠纷,法院开通“先行调解+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压缩时限,实现涉绿化工程纠纷快立快审快结。

针对部分纠纷发生在偏远山区、当事人出行不便的情况,法院依托“枫桥式车载科技流动法庭”,将法庭搬到工程沿线村庄和项目点,开展就地排查、就地调解、就地审判。流动法庭的车辆上,便携式审判设备、法律宣传资料一应俱全,干警戴着国徽、背着案卷,深入田间地头、造林现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纠纷。

截至目前,流动法庭累计排查矛盾隐患21次,发现并处置纠纷18件,推动相关责任方支付劳务费250余万元,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与工程顺利推进的双赢。“流动法庭太方便了,不用跑远路就能解决问题,真是为民办实事。”村民扎西平措点赞道。

司法保障全力跑

守护生态显担当

“破坏生态环境不仅要受到法律制裁,还要承担修复责任,让破坏者变成修复者,这是我们的司法追求。”索朗巴珠说。桑日县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以严格的司法保护生态建设,为绿化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司法防线。

今年以来,一起务工人员工伤纠纷引起法院关注,法院向承包方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其落实务工人员全员参保要求,项目单位将投保情况纳入监管范围。

此外,法院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司法举措,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推行补种复绿、劳务代偿、生态赔偿金等责任承担方式,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案件审理全过程。通过一系列举措,既惩治了违法行为,又修复了生态环境,更规范了工程建设秩序,为绿化工程持续推进注入司法力量。

“下一步,桑日县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生态司法服务举措,不断完善预防在先、化解在前、处置在小、保障有力的全链条法治护航体系,以精准的服务、高效的解纷、有力的保障,凝聚多方合力,为绿化工程行稳致远保驾护航。”索朗巴珠说。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