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法制

黄士权——

​从“都市白领”到雪域卫士

2025年11月26日 09:5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图为黄士权正在进行障碍训练。通讯员 张跃 摄

立冬后的西藏,寒风刺骨。某部哨位上,黄士权的脸颊和耳朵早已被冻得通红,身姿却依旧挺拔。

谁能想到,七年前的他还是写字楼里的一名国企职员;七年后的今天,他已成长为雪域高原上一名坚毅的戍边军人。

2018年,黄士权听从家人建议,进入一家国企工作,端起了旁人眼中的“铁饭碗”。然而,这样的工作却让他思绪万千。“每当看到那身迷彩,儿时埋下的参军种子,让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黄士权回忆道。

就在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时,他大学老师李军的一句话点醒了他:遵从内心,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句话如同一道强光,穿透了他心中的迷雾。没有太多犹豫,黄士权毅然辞去工作,踏上了从军之路。“那一刻,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目标如此坚定。”他说。

带着这份坚定,同年9月,黄士权来到西藏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后,他成为一名炮兵侦察员,开启了真正的高原军旅生涯。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一次在海拔4500米、坡度近60度的高地登山测点考核,将他之前的自信击得粉碎。

为保证装备和自身安全,黄士权和战友沿“之”字路线艰难攀爬。寒风中,他强忍肺部的不适,咬牙向上。登顶时,体力几近耗尽的他,在测点作业中手抖、视线模糊、计算频频出错。“不及格,和目标差了1.5公里都不止!”班长任凤龙的话,像一盆冷水,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脚下的路。

就在他深陷自我怀疑时,又一个打击接踵而来——李军老师猝然离世。悲痛与挫败的双重夹击,几乎将他推入低谷。察觉他的异常后,班长任凤龙对他进行开导和鼓励,让他重新燃起前行的勇气。

此后,黄士权将伤痛化为动力,不断给自己加时间、加负重、加训练……“吃苦没什么,既然当初选择了高原,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一次不行,那就再来,直至战胜困难为止。”

凭着这股劲头,黄士权逐渐从一名“新手”成长为骨干,并在2021年考上军校。

军校毕业前夕,他主动递交戍边申请书,选择再次奔赴高原军营。对他来说,这不仅是选岗,更像是“回家”。

刚到连队参加锻炼时,班长崔兴宏第一次见到这个戴着眼镜,面带腼腆的小伙子,心里不禁犯嘀咕:“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能行吗?”

这个质疑很快被黄士权用行动打破。

一次连队组织实装训练,新兵翟年晨在手动装弹时因动作不规范拖累了全班成绩,他不解地问:“既然可以自动装填,怎么还要练那些‘老一套’?”

黄士权解释道:“战场上的情况无法预料,如果装备出现故障,只能依靠人工装填,慢一秒都可能影响战局。”说罢,他俯身演示拉栓、推弹、装药,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让战友们惊叹。

往后的日子里,黄士权成了训练场上的教员。为了让连队新兵尽快熟悉装备操作规程,他绘制了一份操作流程图,将军校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倾囊相授。

“没想到这个看起来书生气的小伙子,肚子里真有货。”曾经心存疑虑的崔班长,如今提起黄士权,语气里满是赞赏。

从初进高原时的青涩与迷茫,到扎根高原的炽热与坚定,黄士权用七年时间,用每一次攀爬、每一次训练、每一份坚持,彻底打破了曾经那个文质彬彬、有些腼腆的“书生”形象。

如今,黄士权已踏上新排长集训的旅程,开启了军旅生涯的新篇章。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那句话:高原战士眸中该有炽热的星火,浇不灭,燃不尽,在风雪凛冽中捍卫家国。这不仅是他对战友的鼓励,更是他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通讯员 段薪海 张先进 晋荩 张跃 记者 耿锐仙)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