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康(右)特别喜欢这张照片,他说那种开心他一直会记得。
志愿者教孩子们洗碗,孩子们洗的可认真了。
周六,孙伟康仍旧早早起床,打理好一切之后给同伴打电话。这个学期的每个周末,都是他组织同学去残联补课的日子。结束通话之后,他才在同伴的提醒下,想起今天残联组织孩子们过林卡去了。这就是孙伟康,一个有些“神经大条”,却热心公益的“90后”大学生。
从“痞小子”到“男子汉”
说起以前的故事,孙伟康还是带着些不好意思。他说自己初、高中的时候就是一个“痞小子”,在学校里是个让老师特别头疼的学生。虽然现在的他虽然看上去带着些“痞气”,给人一种坏坏的感觉,但是怎么看也不像他描述的那个“痞小子”。
“这得谢谢我爸,不然估计我现在还是高中那副德行。”孙伟康笑着说。几年前,父亲因癌症去世,这一变故让孙伟康突然成长了不少。“我答应过我爸,一定要超越他,这也是他希望的。”孙伟康说,眼睛里闪着光。
可能就是父子间的约定,让孙伟康瞬间就从小男孩变成了男子汉。
“那你现在超越他了吗?”记者问道。
“爷爷说我爸像我这么大的时候,还在谈恋爱,但是我做了很多帮助别人的事儿。在爷爷眼里,我比爸爸强很多,可是我还是觉得爸爸是我前进的灯塔,一个标杆,我一直在朝他奔跑。”就算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孙伟康还是铭记和父亲的约定,一直在努力着。
“我想帮助更多的人”
孙伟康是西藏大学财经学院2012级学生,现任财经学院团委外联部部长。不愁吃穿的他并没有挥霍自己的青春,而是做了很多帮助他人、为学校带来荣誉的事。
他带着志同道合的、也想要做公益的同学们做了很多帮助他人的事情。他们去群增家庭福利院陪孩子们玩耍;去雪堆白做义工,带着雪堆白的孩子到德克士吃午餐;去残联做志愿者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孩子汉语水平不高,便又组织志愿者来残联教汉语……
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他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来解决。孙伟康说:“其实做这些事情很累,但是很开心,真的很开心。那种满足不是去酒吧喝酒、在寝室打游戏能带给我的。”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做公益的对象全是孩子时,孙伟康说:“我喜欢跟孩子一起玩,喜欢他们的纯真。”说起孩子,他还翻出一张曾经自己和一个小女孩的合照,“你看这张照片,不管是小女孩还是我,都特别开心。”
当然,作为新新人类的“90后”,孙伟康做公益的想法还是有些与众不同,他并没有直接去给予那些孩子东西,而是在陪伴中教会他们成长。“刚开始,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洗碗,我们会帮忙,同时也教他们怎么去做这些事。慢慢的,这些孩子就会主动跟我们一起洗碗、洗衣服。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成长;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收获。”
除了关心孩子之外,孙伟康还关注着老人们的生活。当他了解到老城区有很多孤寡老人时,他决定有机会一定要去好好陪陪他们。“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的事儿,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孙伟康坚定地说。
“感谢他们,一直陪着我”
孙伟康一直很喜欢做公益,而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一直有人陪着他。“我得感谢汪丽老师和我的团队。汪丽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平台,毕竟去做公益的时候要和同学一起去,汪丽老师很信任我。比如上次去巴松错做环湖赛的志愿者,可能我没考虑过有多危险,但是老师一直在担心我们几个人的安全。”孙伟康说,“虽然她很担心会出事,但还是让我去做,谢谢她对我的信任。”
“还有我的团队,如果不是他们一路陪着我,我们相互扶持,估计我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孙伟康提起他的同伴时,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心。
“还有秦臻,我叫他秦哥。”孙伟康喝了口水,继续说,“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也给我指明了方向。虽然经常被他说,但是有他在,就感觉心里很踏实,不会走丢。我们学院团委只是尽可能地给孩子们创造机会,提供平台,提供支持,主要的工作还是靠他们自己去做,去发挥,去创新。孙伟康做为一名学生团干部,在工作中很勤奋,也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学生管理工作也认真负责,带动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自主投身社会公益,当然我也希望他今后能学习工作两不误,切实将自己培养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同伴眼里的孙伟康
在采访之后,记者拨通了与孙伟康一起做公益的伙伴龙琳的电话,询问她对孙伟康的看法。龙琳对他的评价很肯定:“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无论什么事儿都是说做就做,并且要求很高,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相对于同伴的评价,年长的秦臻的评价更加中肯:“我从小孙身上看到了‘90后’大学生的坚持和努力,或许他的家庭并不需要他这么去拼命,但是他还是努力去帮助他人,这是很好的。但是,他还是有点急躁,如果能放平心态去做事儿,一定会飞得更高。”
汪丽老师则说:“我们学院团委只是尽可能地给孩子们创造机会,提供平台,提供支持,主要的工作还是靠他们自己去做,去发挥,去创新。孙伟康做为一名学生团干部,在工作中很勤奋,也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学生管理工作也认真负责,带动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自主投身社会公益,当然我也希望他今后能学习工作两不误,切实将自己培养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