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十多位平凡而普通的退休职工,也是十多户平凡而普通的家庭。他们经常“全家总动员”,一家老少行走在环保之路上;从2012年至今,他们默默地义务清 理了400多次垃圾;三年如一日,哪里“藏污”他们便赶往哪里;他们朴实无华,只希望用行动号召更多人少丢垃圾;他们没有给自己的团队取什么华丽的名字, 只叫“环保团队”。本期“正能量上头条”,讲述我们身边的正能量团队——高争水泥厂社区“环保团队”的故事。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60多岁 3年平均每周清理两三次
11月18日,本报记者接到市民黄先生热线反映:“有个环保队,大冷天下到水里捞垃圾,还有老人一起捡垃圾,挺不容易的,你们去看看吧。”原来,11月 18日这天,家住拉萨高争水泥厂附近的黄先生一大早上班时,又看到自己熟悉的“绿衣军团”下河打捞垃圾,感动之余便拨打了本报热线。“他们义务捡垃圾已经 很久了,很辛苦,我经常见到,他们是身边的正能量团队,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值得我们去学习。”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
18日下午,在拉鲁湿地南干渠附近,记者见到了这些身穿绿衣正在渠中打捞垃圾的阿姨们。天冷水急,十多位阿姨穿着防水服站在水中,用木棍打捞漂过的瓶瓶罐 罐,对于细小塑料袋等垃圾便徒手捞起。阿姨们手上都是黑泥,而岸边则堆满了打捞上来的垃圾。原来,这些打捞垃圾的阿姨便是“环保团队”的成员,她们都是高 争水泥厂的退休职工,平均年龄已经60多岁了。他们从2012年开始,像这样的义务清理垃圾,每周都有两三次。三年下来,已经有400多次了。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80岁的白玛,看到白玛时,她正在把捞上来的垃圾用铁锹堆到一起。“她是我的妈妈,一开始是我们一家人捡垃圾,后来社区的大伙儿都加入 进来了。”“环保团队”领队王英告诉记者。2012年,王英退休后,便有了跟家人出去捡垃圾的想法,跟老公、姐姐和年迈的母亲一说,一家人都一致同意。 “我们都因为很多人喜欢西藏而自豪,但是我们一家人常常会在路边、湖面、河边看到垃圾,这就破坏了西藏这片圣土。所以捡垃圾也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修为。”王 英介绍说,“2012年刚开始时,是我们一家人在捡垃圾,后来社区里其他老伙伴们知道后,也加入了进来。”
就这样,从一家人发展到整个社区,目前已经有固定的15名退休职工作为团队成员,每当别人问起,他们都会朴实地说:“我们是‘环保团队’。”每当他们在路 上发现或者聊天时得知拉萨哪里垃圾比较多,他们都会组织成员前去清理。拉萨河边、哲蚌寺、甘丹寺、拉鲁湿地南干渠、北干渠……甚至纳木措湖边都有他们的身 影出现。
上至80岁下至8岁 全家总动员捡垃圾
对于身上的蓝色队服,66岁的团队成员卓玛说:“这都是孩子们帮我们做的,我们哪懂这些。还有平时的防水服,租车搬垃圾什么的,都是孩子们帮忙。孩子们很 支持我们,经常跟我们一起捡垃圾。”领队王英也告诉记者,上至80岁,下至8、9岁,每逢假日空闲时,团队成员就会带自己的家人一起出门捡垃圾,奶奶带着 孙女,爸爸带着儿子,老老少少“全家总动员,”行走在环保路上。
环保路上,有辛苦也有委屈。“曾有人问我们,穿统一的绿色队服是不是为了作秀,我们心中无愧地说,穿绿色队服是想让更多人看到环保的艰辛,看到捡垃圾、打 捞垃圾的辛苦,我们团队成员都不想通过劝说让别人少丢垃圾,只想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别人看到随手扔掉的垃圾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捡回来。真正的改变来自 内心的转变,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王英告诉记者,“环保团队”三年多来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他们只想一心一意捡垃圾,维护西藏的碧水蓝天,而现在她觉得 让更多人参与环保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说街上有清洁工,小区有物业,问我们为什么费这么大劲打扫‘别人’的地方。我们只想说,环保没有‘别人’的地方;一 个人,不随便丢垃圾,能随手捡垃圾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离开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打捞工作结束后,阿姨们才陆陆续续上岸,吃饼子、喝甜茶。当记者问起71岁的强巴阿姨累不累、饿不饿时,她说:“她们都劝 我别来,担心我,但是你看现在河面都清理干净了,心里多舒服啊。我们平时干完活都是就着榨菜吃点饼子,身上又脏又臭,就不想去饭馆吃饭了。”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