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社会焦点

长江日报:打拐不应遮蔽对贫困的思考

2015年02月01日 03:35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分享到:    

    普通网民于建嵘创建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最初是70多个乞讨孩子的照片。短短两周时间,一场由微博发起的打击涉嫌拐卖儿童行为和解救乞讨儿童就此展开。

    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里,网友们亲力亲为,将乞讨儿童拍照并上网,使失踪儿童的父母在网上辨认,和拍照网友取得联系后去当地解救。浩大的解救过程中,有百万粉丝关注的明星们参与其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联系地方警方关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也准备在今年两会上就此提案。在这场围观中,展示不仅是关注的力量,更成为广泛的行动力量。

    网络上的一次点击和转发,其效果和影响力是十分微小的,可一旦迅速聚集,便可激发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成为同盟者,声音嘹亮地参与公共事务。拯救乞丐儿童并非是这场围观力量的第一役,近年来许多公共事件中,都包含着普通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激情与呐喊。公众通过自我意识的表达,来传达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这是公民政治人格的觉醒。

    仅仅有围观还是不够的,一些时候,围观代表着冷漠和胆怯,或者只是最低限度的公共参与,这与现代社会中公民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还有遥远的距离。缩小这一距离的一种方式,便是直接的、有力的行动。正如此次解救乞讨孩子一事中,普通网民从感观上的愤怒感,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无论是拍照片的行为,还是呼吁舆论推动立法,都是公众从一个沉默的注视者,到行动上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表现。

    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发轫于普通人的公共意识和独立的公共空间中。公民不仅是要借助围观与行动实现正义,更重要的是不懈怠地推动政策与司法的改善,因为只有制度的改善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公民权益。这次行动或许能解救千万个被拐乞讨的儿童,更为重要的,是让儿童被拐事件不再发生。通过网络的平台,让公民能够设置和发起更多的公共话题,让公民的行动变得更有力量,如果能这样,围观与行动不仅能改变乞讨孩子的命运,还能够改变更多。

    刘敏:不应遮蔽对贫困的思考

    儿童该受到良好的抚养和教育,而不是在街头行乞。

    乞讨的儿童既可能是被拐来的,也可能是被租来或买来的;既可能受到强制,遭到了虐待,也可能并非如此,而仅仅是某些底层贫困人群维持基本生存的方式,拖儿带口上街乞讨的事情并不难见到。

    这就是说,儿童乞讨现象及其背后的整个链条,其发生根源是底层的贫困。儿童来自贫困家庭,租儿租女、卖儿卖女迫于贫困,组织或者强迫儿童乞讨的那些人,未尝不是贫困的一员,底层贫弱者向更弱者下手。法律的正义和道德的谴责,都是必要的,但对贫困的思考同样不应被遮蔽。

    成功、繁荣和富裕在今天获得了足够尊崇的地位,但另一方面,贫困往往被视为不被接受和容忍的状态。在社会层面,比如禁止或限制乞讨,打击或清理小摊小贩,以及对农村务工人员的种种限制等等,使贫困逐渐受到系统性的排斥,底层贫困者获取生计、改善生活的愿望与方式,在城市形象、城市秩序等诸多似乎更坚硬的理由面前,显得羸弱不堪。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乞讨被当成一个骗局,残疾人乞讨被视为故意博取同情,甚至乞讨本身都会被当成懒惰、不思进取而加以厌弃。可以说,贫困正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心理层面失去它的位置,某种程度上,社会对贫困以及底层贫困之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正变得迟钝。卖儿卖女,让儿童走上街头去乞讨,这些行为都能在法律上、道德上获得解释,但它们也很可能是极端贫困者无可奈何并且艰难的选择。

    贫困不是哪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也不必然是个人或群体失败的证明。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国家责任的积极履行,当然会使许多人摆脱贫困的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发展问题不能转换贫困问题,个人的贫困也不能被地区的贫困所替代。

    赞美贫困很残忍,对贫困视而不见乃至驱逐和排斥贫困同样不可取,贫困是需要正视的客观事实,面对底层人群那些真实的苦难,心灵需要重新变得柔软,一些人在极端贫困下作出的选择,哪怕不被人们所接受,至少应该得到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