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社会焦点

陶短房:胡震到底抄没抄,需要专业判断

2015年02月01日 03:35    来源:东方早报    记者 陶短房
分享到:    

    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指控其前硕士研究生胡震涉嫌本科毕业论文抄袭一事,在舆论、网络的关注下,业已成为公众话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讨论之初,议论者所看到的媒体报道是远不充分的,基本上只有钱思进教授的单方陈述和川大物理学院不完整的辩解;钱教授虽表示“有实证细节”,但最初并未公开罗列,而另一个最重要的当事人胡震先生,在最初的讨论中未曾露面发言。

    论文抄袭和学术造假理应严惩,这本是毫不含糊的大是大非问题。众所周知,抄袭风、造假风,是当今困扰中国学界的痼疾,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研究机构声誉,以及社会风气。不仅如此,造假风已渗透中国社会许多领域,动摇着社会道德的基础。正因如此,第一眼看到“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的指控,人们往往本能地联想到道德、诚信、社会风气等相关话题,并急欲就这个道德问题发表意见。

    然而抄袭、造假固然是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但就物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科而言,什么算抄袭,哪些算造假,却首先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术问题、专业问题。正如一些专业人士在一开始就指出的,在许多自然科学的学位研读中,论文引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何谓抄袭,何谓正常使用,其标准是相当缜密而专业的,并不能泛泛而论,更不可只凭一面之词定案。让两位当事人——钱思进教授和胡震先生——在同等平台下,得到相同的说话机会,把彼此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摊出来,让舆论、公众得以在完整信息链和双方陈词的基础上,更全面地审视这桩“抄袭”、“造假”公案,从而避免判断的错误和议论的偏差,这在当今网络时代,就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旦立论的根基有问题,其后续影响往往很难约束和收拾。

    我们看到,在事态变成公众性事件后,胡震先生已开始尝试为自己辩护,并在网络和部分媒体得到了一些说话的机会。与之相对应的,是钱思进教授也陆续公布了其早先声称的“证据”和“细节”,应该说,事态正向着“双方都可以说话”、“大家都可以围观”的良好方向发展。

    但必须看到,这桩公案本身具有相当的学术性、专业性,从目前双方所罗列的证据、说法看,对于多数围观者而言,要判断是非依然不是件容易事。术业有专攻,对于分科越来越趋于细化的当代自然科学领域,“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就更突出。有鉴于此,笔者衷心期望两位当事人能顾及公众的阅读、理解能力,尽可能深入浅出地作诠释和阐述,也希望围观者能先静下心来对双方披露的细节多做研究,讨论应建立在对细节的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就此而言,包括笔者在内,最初参与讨论的许多人都失之于急了。

    道德层面的问题,当然可以由道德、社会来审视、仲裁,但既然这首先是个学术问题、专业问题,那就应尽快敦请学术、专业出场。事到如今,“状纸”其实已经递上去很久,有关方面原本希望低调、内部解决的初衷不论有多少客观合理性,也已变得不合时宜,请中立、专业(如果可能,也可引进无利害关系的外籍专家参与)机构和专家对这桩“抄袭”、“造假”学术官司进行纯专业的审查,并给出权威性意见,才是了解这段“学术官司”的“专用钥匙”。

    (作者系旅加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