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韩寒早年成名作及其博客有无代笔的争论,成为了一台华丽丽的网络春晚,掀起巨大波澜。
不必忙着就有无代笔下结论,倒是这一场网络社会运动呈现的百态值得深思。将其命名为“网络社会运动”,是由于事件发端并且发酵于网络,参与途径在网络平台即可得以实现。它不是唱歌跳舞活动,不是全民健身运动,不需要地缘上的空间配合,也不需要别的辅助工具,于是草根思想家频出,许多海外人士也纷纷参与分析讨论。
就主战场新浪微博来说,质疑方追求以理据说服人,以技术指标提出可能性,而力挺韩寒的一方则出现较为情绪化的语言风格,未能与质疑一方的疑点一一对应进行论辩,这导致理性论辩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质疑总是基于可能性,因此不可能尽善尽美,更不可能一步到位、证据确凿。但是否因此否定质疑公众人物的合法性,引起了理性的知识分子和网民的讨论。质疑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起码的原则应当是建立在不捏造事实的基础上;其次,这种质疑应当是和公共利益相关的,譬如不能侵犯质疑对象的隐私。质疑者方舟子所做的,是符合这个原则的,他基于公开文本视频资料作出分析,甚至就算下了结论,也只能作为对公众人物的一种批评来看待,如果批评无理,自然无人相信,如果有主观恶意,侵犯名誉权,的确应当诉诸法律来维权。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或不愿意承认这样一条原则,就是对公众人物在遭受批评时的“弱化保护”原则。韩寒自愿成为公众人物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巨大社会声望,相应地,其人格权(名誉权)不可能像普通自然人那样得到完全同等的保护。因为公众人物对社会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他不可能只享受媒体的正面塑造和舆论赞美,而丝毫不能忍受暂时性乃至有偏差的指责,公众人物占用了较多社会资源,则应当承担更多义务,否则就是对公众的不公平。尤其这场质疑的逻辑起点,在于追溯韩寒一举成名的新概念作文比赛有无程序上的违规,更加牵涉到公众的知情权和公平原则。
质疑不是为了打倒谁———很多人的记忆仍然停留在历史记忆当中。更为重要的是,在真相面前,无论左右,应当超越所谓的政治派别划分,以追求真相为最底线共识。否则,一些自由知识分子、媒体人今天的表现,与过去他们对被贴上“新左派”标签的汪晖在长江读书奖、论文抄袭等问题上的穷追不舍,在逻辑上是无法自洽的。公共言论,应当以符合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公平公正为原则,如果丧失这样的公共理性,“民主自由”等字眼很容易成为某一个派别的标签和专利,需要用的时候拿出来作为挡箭牌和遮羞布,而看不到韩寒现象即便不存在代笔问题,也有过度消费政治成为商业明星的巨大利益链所在。究竟是在维护“民主自由”的代言人和意见领袖,还是在维护彼此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建立在对真相的底线共识上才可能辨识。一旦真相被抽空或搁置,价值立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更有人说,韩寒有无代笔无关紧要,他起过宣扬自由价值观的正面效应即善莫大焉,这恐怕是将目的论发挥到极致,并且无视手段、不论程序正义的谬论了,其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成功学的功利和泡沫,恐将践踏当下公共生活中的伦理底线。还有人认为,韩寒“代笔门”不重要,应当为了长远的民主事业而放下争论,搁置真相的追究,这恐怕又是一种雷同于“目的论”的功利心态。试想,如果我们对一个引起舆论如此热切关注的公共事件真相的追求,由于存在技术、时间上的难度,就失去了耐性和信心,那么,宣扬民主事业还是可信赖的吗?谁都知道,社会转型的阵痛和阶层分裂,其艰辛和漫长程度要远远超过今天区区一个韩寒事件的争执,不经历今天的网络社区民主公共论辩,我们可能面对那样的撕裂和痛楚吗?
无论韩寒“代笔门”的真相如何,对个体的宽容原则应当践行,即便有代笔,韩寒走下“神坛”不应当是一件中国公众无法承受的事情,也不应当变成对个体的口诛笔伐。值得深切反思的是,“韩寒现象”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有无你我的一分自私与怯懦在其中?实际上,当一个偶像被推到不可预期的位置,背后的推手是值得反思的,这是一种社会整体颓废的惰性,希望有一个神话可以拯救我们,希望他为公众代言、践行,这个过程消弭了个体的力量,抹杀了个体的自由意志。
真正的启蒙,应当从我们自身开启,敢于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作为伦理起点。▲(作者是广东资深媒体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