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基础教育的国人都知道:难度过大、容量过重,是当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弊病,很多辅导孩子的家长深有体会。用老百姓的朴素说法,中国的初中生学着高中生的内容,小学生做着初中生的作业,幼儿园就研究小学生的知识点。曾有人研究发现,知识难点如果做个中外比较,中国要远远超过欧美国家。遗憾的是,高难度的学业内容,却并不等于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重大的科研成就仍然很少,诺贝尔奖之类的总没我们什么事儿,甚至同龄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无法与国外学生同日而语。
超越身心发展特点和阶段的教育,非但没有裨益,还会起到副作用,伤害孩子身心,大家不是不知道。但这种揠苗助长式的难度拔高,还是成为路人皆知的游戏,原因无它,不过是用田忌赛马的逻辑,在应试教育中占一个鳌头,获得暂时的领先:我会了更难的东西,我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点。更有名校校长言之凿凿:学生择校那么激烈,不靠难度选拔靠什么?家长的逻辑如出一辙:不增加难度,将来怎么上名校?这种“合谋”决定了降低课程的难度,注定只是第一步,“可信度”非常的低。减下来一点点,很可能又在其他的地方堂而皇之再加码上去。
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实质上大量存在的当下,教师和学校为了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评比,“最擅长”的就是层层加码,拔高难度,超前教育,课程标准里把难度稍微降低一点,很可能徒具观赏价值。甚至就是这个“减负”的新课标,还被批评在降低了对小学低年级段的识字要求的同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强化了“死记硬背”,一句“减负”怎能轻易说出口?
课程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的减负,首先一定是指挥棒和评价体系的减负。课本只是工具书,代替不了方法论。课程降低难度,小升初、中考、高考怎么配合,围绕创新能力延伸,而不是用僵化的“难度”设门槛;教育管理部门怎么配合,用更多元、更人性的评估办法,而不是“唯分数论”来考核学校。减负说了好多年,翻过来倒过去,折腾来折腾去,效果甚微,就是因为没有勇气触及本质,老在表层打转转,甚至专搞花架子。希望这次新课标“降低难度”的说法,能引发深入的反思和讨论,引领大家真正关心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以教育整个链条的改革与调整,营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减负大业,还真不是降低课程难度一肩能扛。(毕诗成)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