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社会焦点

我们要不要放炮仗?

2015年02月01日 03:3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陈静
分享到:    

    新年将至,是否禁放烟花爆竹的问题如今又搬上了议程。这种讨论现在几乎和爆竹本身一样成了一年一度的惯例,时间差不多了大家都围拢了来点火,好不好的听个动静热闹热闹,活跃一下节日气氛。

    当然也不能说这种讨论完全没用。至少根据每次讨论结果的不同,先后出台了不少的规定。一会儿禁放了,一会儿解禁了,一会儿限放了,一会儿又禁放了,莫衷一是。中国人过个年,本来是个平庸但不乏快乐的日常事务,但从此增添了不小的悬念,就看参与论战的双方人马中的哪一方在今年辩论状态要好一些。

    然而这种讨论本身缺乏新意。禁放派的观点永远是从消防安全角度出发,进而提倡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而另一方的观点则是,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应该禁止。此种观点还有一些分支,例如烘托节日气氛、保持年味之类的。

    两相权衡之下,中庸精神创造了奇迹。有段时间便出现了电子爆竹这样的新事物:挂个红不溜秋的音箱,下面装饰一长串塑料圆筒扮演炮仗,打开按钮,就开始播放已经录制好的鞭炮声音。我们不知道到底是技术漏洞还是设计者自己的偏好,那种动静永远让人有种想发飙的冲动。每一声爆破都伴随着沙哑尖涩的混响,间或还有电流没有逻辑的噪杂,最关键的是缺乏共鸣导致声音发闷。反正那绝对不是悦耳清脆的鞭炮声,但是也不是世间其他任何声音。简直好像是专门设计出来让人神经紧张的工具。总而言之这种东东很快被国人无情地淘汰了。或许有一天这发明会被一些境外不法人士拿来当做逼供的刑具。鲁迅先生的名言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用来驱鬼辟邪,而老外则借过去发展军事转而侵略我们。如此说来这电子爆竹的技术还是要做好保密工作。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鞭炮电子化的进程失败后,另外一种权衡方式又产生了另外一种奇迹。定点燃放烟花爆竹绝对是新世纪的传奇景观。关键是,这点通常定在郊区旷野,如此就没有火灾隐患也不会闹了市区的清净。可是,大过年加上大半夜的,一家人冻得青鼻涕吸溜,然后跑到荒郊野外放炮玩。对面又来了一帮子人缩头缩脑的,想必也是干同样的勾当,大家彼此对望一眼,惆怅凄凉。我估计心里面想的就只能是赶快把这包东西解决完然后回家找点热乎,要说还有什么欢乐祥和的气氛可言,我就很想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当然笔者庸俗,以小人之心乱度,可能体会不到其中的一些微妙乐趣。可是后来确实有不少的家庭考虑老人小孩健康,便派出家中壮劳动力作为代表前往燃放地点,临行时慎重叮嘱,出行后提心吊胆,颇有点背着炸药去端鬼子据点的悲壮。年过成这样,也算是窝囊了。

    所谓评论文章一定要观点鲜明。但是在禁不禁放的问题上着实无法鲜明。

    一方面,无法赞同说为了安全和安宁就强行禁止这个或者那个或者随便哪个持续了千年以上的民间传统。这种思考方式非常有问题。一些人认为某件事情不合理,或者自己不喜欢,于是通过立法勒令另外一些人不许去做,这样的行为如果发生在社会伦理和司法范畴就是合理的,但是衍生到文化领域就比较荒唐。文化本身就是自然产生并且自然发展的,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的属性,某个文化才具备了它应该具备的价值和生命力。带着强烈的预设立场进行所谓的合理性论证,然后通过强制手段去改造群体的生活习惯和历史传统,这样的文化思考模式如果再度盛行,产生的恶劣后果我们也并不是没有领教过。不过话又说回来,近年来工业排放、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危害并没有导致出台真正强硬有效的立法措施,偏偏放个炮仗点个烟火这样千百年的习俗就仿佛要出多大的乱子,这里面的逻辑是否是在说与实实在在利益和效率相比较,文化和传统更好欺负一些呢?

    但另一方面,本文也拒绝承认那种认为放个炮仗烟花就等于在保护文化传统的观点,同时更反对认为要传承文明就必须炮仗震天响的论调。说白了这其实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强奸文化发展进程,以为通过某些表象和符号的强调就可以实现文化昌盛繁荣,这样肤浅野蛮的文化保护方式会闹多少笑话,我们看看今天各种文化节上的传统表演项目就大概能推敲出来。都说现在年味淡了传统没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就算现在每家每户都免费并且强制地在家门口燃放一万响大地红炮仗,不放就停水断电,结果除了硫磺味呛人,年味也绝不会更浓郁。这么多年来中国在弥补传统文化缺失方面采取的种种人工措施,就恰恰像孤身前往定点燃放鞭炮一样幼稚。没有家里的那一窗灯火作为背景,烟火漫天也不是新年。

    文化到底应该怎么定义,概念太大,本文没有篇幅去探究。但过年就放炮仗,闻着那硝烟味就会让人想要千里迢迢赶回某个地方,去见到某些面孔,哪怕买不到座位票买不起飞机票就在火车上站几十个小时也甘之如饴,这正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佐证。这个习惯不是通过专家学者讨论得出来并推广执行的,但却绵延至今。我想说的是,通过少数人的论证探讨,来弄出个决定硬生生改变一个民族的习俗延续和记忆传承,不管结果是禁放还是不禁放,都是比较扯淡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