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詹勇:社会扬善决心不容迟疑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 詹勇
分享到:    

    也许这样的消息来得有点晚,但它所传递的温暖在这个寒冬却很动人。据报道,深圳罗湖区两名高三学生路见一位老奶奶跌倒,立即扶起老人,将其送进医院包扎并垫付医药费。事情传开后,学校召开表彰大会,奖励两人每人800元奖金。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也宣布给每人颁发1万元奖励慰问金。

    帮助倒地的老太太本不应是什么大新闻,现在不仅成为新闻,两名学生还因此获得上万元奖励。这是因为,在这个不无亮色的新闻背后,存在着另一种寒气逼人的新闻背景。南京“彭宇案”,让无数热心人为之心寒。正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正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这污染了公平正义的水源。这股“浊流”所致,我们的社会道德生活悄然发生某些逆转。

    在一些地方,见义勇为者不再被感激和颂扬,反而被讹、被告、被索赔,并且得不到法律的救济。当善行一次次被伤害,人心只好逐渐躲到冷漠的硬壳里明哲保身。我们看到多起救助者被告的新闻,更看到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救助的困窘。不久前,在福州和深圳,都发生了老人跌倒无人帮最终死亡的悲剧。

    重新审视深圳中学生助人的新闻,我们感受到道德力量的输出。首先是道德自觉的力量。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皆有,个个自足,“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两个淳朴的高中生伸出手去救人的那一刻,就已完成从“良知”到“致良知”的惊人一跃,同时也在考验和映照其他人的良知。

    我们还感受到道德激励的力量。这体现在学校和见义勇为基金会的物质奖励,体现在《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章程》的有关规定,还体现在人们对这一善行的赞扬和对重奖的感奋。在新浪网对此事进行的网调中,超过70%的网友表示赞成,认为这种勇于助人的精神值得奖励和推广。

    然而,这种道德力量得以顺利释放和抵达,并不能使我们足够乐观。因为,做好事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

    设若被救助一方反戈一击,两个孩子会不会陷入难以摆脱的麻烦?这样的推理,并非“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而是社会现实、法律缺失、道德困境并未有什么变化,以奖励之重,还难以承受社会道德问题之重。

    道德的力量从未消失,而道德的风险也依然存在。深圳奖励见义勇为者,至少透露这样一个积极信号:个人的善行,可以低调,也可以高调,但整个社会崇善扬善的决心,却不能有任何的迟疑和闪躲。道德挺立,需要持续不断的助力与动力,物质的、法律的、文化的。尤其是,当善良受到算计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能不能同样挺身而出,惩恶扬善,匡正风气?让我们记住深圳这两位见义勇为高中生的名字:罗炜、周天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