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购车摇号中对北京本地人和外地来京人员的不同政策是否存在不公平,北京市一官员称,“对外地人已经做到了最大公平”。(1月17日《新京报》)
“外地人”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词汇。这个词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特别常用,那些已经扎下根的人,作为先来的既得利益者,面对一些稀缺资源,往往不愿意被后来者再分一杯羹,才喜欢使用外地人甚至乡下人这种称呼,其中的轻蔑意味不言自明。
此次“外地人”这个词被重新启用,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2005年,北京市出于刺激车市的考虑,宣布在京暂住人员买车不再受户籍限制,暂住人员只需拿身份证和在京居住满一年以上的暂住证即可办理手续。这个背景表明,对待外地人,积极卖车时是张开怀抱,积极治堵时则是冷漠地拒绝,其间的差别委实凉薄。
对于北京而言,如果一如既往地保持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中心职能,全国各地的人就会继续涌入北京,即便购车摇号,治堵也注定无法真正完成。这几乎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解决办法或许恰恰在于将经济、文化等职能剥离,让外地人不再因其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和优越感才如此聚堆儿到北京来。
而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改革开放其实是致力于包括人才在内的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这样才能优化配置,才能提高效率。这样说来,区别北京人与外地人,这种观念是一种落后的行政思维,恰是需要被改革的内容。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商品还经常用产地来加以区分,地方的行政力量也经常被用来对本地产品实施保护。近些年这种现象少了,但地方保护主义思维却并未退出江湖。
在市场经济中,全国是一个统一的自由流通的市场,人才随着其他市场要素一起流到了外地,就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经常的情况是,一个人到了一个地方,在那里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就在那里缴税,就是个地道的本地人,但到了有资源可以分配的时候,就被视为外地人了。这种情况不仅民工会遭遇,工作环境优越得多的白领同样也会遭遇。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关键的问题还是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不是由市场来完成。在行政手段充斥在各种领域的时候,各种资源就往往成为政府部门所掌握的特权,岂止外地人,缺乏关系网络的本地人也经常被排斥在外。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的配置全部由政府来完成,但那时几乎任何东西都奇缺。当务之急,政府部门应该做一个公平与正义的维护者,而不该再仅仅充当资源的分配者。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