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研究“湖北简称鄂还是楚”有必要吗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新华网    记者 郭松民
分享到:    

    “湖北简称鄂,还是楚?”“秦汉之间是否有楚朝?”日前,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对上述课题的研究(10月9《长江日报》)。

    荆楚文化研究会研究这样两个题目,并且煞有介事地举行新闻发布会,让人有些狐疑。因为研究这样两个题目就像研究“1+1”究竟等于“2”还是等于“3”一样可笑——这是两个早就有了公认的答案的问题:湖北简称“鄂”,这见之于目前中国出版的一切辞典及地图册;秦汉之间没有“楚朝”,这见之于中国目前所有的正史、野史记载。

    为什么要把“鄂”改成“楚”,以笔者看,原因无非是因为楚的名气更大,更有利于招商引资。

    不过,“文化研究会”应该知道,相对于“楚”而言,“鄂”的历史更悠久。据记载,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河南南阳市北),夏商时为诸侯国,这便是湖北简称鄂的开始,楚国则是西周以后的事了。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这一名称产生。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湖北简称“鄂”从此约定俗成。可见,地名是一种历史,随便改名,至少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想改名的还不仅是湖北,这些年,中国地方政府掀起了改名热。徽州有世界自然遗产黄山。早在1987年徽州就改名为黄山市;四川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云南思茅县因普洱茶而更名为普洱市等等。部分地方政府甚至为抢占地名而激烈竞争。湖南新晃、贵州赫章县和水城三地为“夜郎”一名而争斗得不可开交,原因概由于成语“夜郎自大”家喻户晓,三地都想借助夜郎的名声。

    动辄改名甚至改名成癖,实际上反映的问题一是急功近利,无非是想通过改名来吸引投资,吸引游客,再一个是缺乏文化自信,自惭形秽。孰不知越是频繁改名,越是彰显了自己的弱势心态­——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又如何能够让别人瞧得起呢?

    地方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文化研究会”应该真正研究一点和文化有关的问题,改名这种务虚不务实,真的改了又会造成巨大浪费的事,还是少做为好。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