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发布了我国首个《全国居民洗手状况白皮书》。白皮书称,对北京、辽宁、浙江等5省市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正确洗手率仅为4%。调查表明,女性正确洗手率为5.1%,高于男性的2.8%;随着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正确洗手率呈上升趋势。(《中国青年报》10月16日)
九成以上的中国人不“会”洗手——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非常无语。当然,这不能说明我们不讲卫生、不爱洗手,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套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洗手标准”,善于“正确洗手”的人恐怕真没有多少。比如有不在少数的人为了节约而排斥洗手用长流水。
正确的洗手方法自然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而九成国人不会“洗刷刷”其实就是群体性科学素养匮乏的一种侧面体现。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科学素质与文明素质一样,都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考虑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民科学素质“指数”略低一些是正常的;但低这么多,却不正常。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城市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有共性:投资巨大,设备先进,因为管理运行成本高昂,难以向社会免费开放。与之相比,大众性的文化资源配置却形单影只甚至长期缺位——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其实并不是不爱读书,并不是不爱科学,只是科普的人文环境氛围太萧索,直接导致公众对于“科技”的关注度长期走低,“科学素质低”就在所难免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异样火爆,正是“积累”已久的民间科学热情集中释放的结果。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博物馆科技馆多如牛毛,有国立的、私人的、民间社团的。最有意思之处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内容繁杂,五花八门,为一部书、一幅画、一种民间小吃都能建博物馆和科技馆。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馆所,它们不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在潜移默化当中大大推动了社会整体科普水平。反观我们,无论是科普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宣传和社会推广,还是对科普领域的财政投入,以及通过行政力量强化公共对科学的认同和共鸣,都做的不够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投入巨大成果丰硕,但在社会人文领域建设方面下的“功夫”还远远不够。九成以上的国人没有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足以证明需要尽快弥补的精神与文化“欠账”还有很多。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