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落脚点是“利为民所谋”。利为民所谋,要求各级干部要执政为民,造福于民。这是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每个党员干部思想上和行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我区开展万名干部驻千村活动的具体体现。
我们党始终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带领群众浴血奋战,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根本愿望;和平建设时期,党围绕执政兴国所作的一切努力,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党把为民造福作为全部事业的根本,各级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就必须坚持利为民所谋,把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最大职责和最高使命,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创造更大的福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不同的政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心为人民谋利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利益观,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处处想着人民群众还是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心为人民谋利益还是仅谋一己之私利?真假共产党人的根本分野就在于此。
利为民所谋,首先要做到勤政为民。古人就说:“莅事以勤是也。当官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者,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我省条件差,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就更需要各级干部勤勉用事,不能稍有懈怠。勤,意味着加快步伐,奋起直追;意味着自我加压,“不待扬鞭自奋蹄”;意味着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只有勤政,将百姓的事时时放在心上,处处抓在手上,才能体察到群众的所需所盼,所困所忧,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只有勤政,以群众的情绪为第一信号,以群众的满意为第一标准,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最实际的困难,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只有勤政,恪尽干部职责,亲为份内之事,才能将既定的方针、政策、规划、措施一一落到实处,推动工作扎扎实实向前发展。
利为民所谋,必须落实到为人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为民谋利是多方面的,大到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小到关心每家每户的柴米油盐、就业就医、衣食住行等等,一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领导干部都要时刻挂在心头,认真加以解决。当前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利为民所谋,还要善谋富民之策。各级干部不但要有满腔热情、真心诚意为民谋利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还要有为民谋利的真本领、真才干;不但要能深入调查研究市情、县情、乡情,找到切实可行的加快发展、造福百姓的“善策”,还要善于团结和带领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付诸实施,达到目标。这才是“善之善者也”。因此,各级干部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于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争创新优势,不断地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利为民所谋,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树立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作风。现在有个别干部胸无大志,思想上懒字当头,工作上得过且过,作风上敷衍塞责;有些干部作风漂浮,不能深入基层,或者下到基层、面对群众,腰来腿不来,“身入心不入”;有些干部急功近利,热衷于容易显山露水、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着力于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做“出力不讨好”打基础的工作,对长远有利的工作,只爱摘果子,不想当园丁。等等。这些都不是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作风,都不符合“利为民所谋”的要求。真抓实干,首先是要干实事,干群众迫切期盼、利益攸关的实事,做能造福于民、泽被后世的大事;其次是要落实,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推推拖拖,虚与委蛇。
民生所在,政之所行,义贵有功,功在利民。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坚持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好广大群众的利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更自觉地做到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和为民谋利的本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