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兴文县大河苗族乡龙门桥、洛威桥开工仪式上,宜宾兴文县副县长石明发表了一篇“打油诗”式的讲话,在场群众都听得捧腹大笑,最关键在于大家都听懂了。随后微博上,这篇讲话被火速转播,被网友誉为“最牛县长讲话”。(8月28日人民网)
一篇与普通讲话稿不同的“打油诗”,能够得以窜红网络,得到广大网友力挺,原因在于石副县长的讲话不失为官场“好声音”。
记者采访石明为什么要这样讲话,石明回答:“平常的讲话稿,讲话要让群众听得懂,这是一个基本的工作要求。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简短的一句话,透露出的是服务意识,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展示的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基层工作方法。如果我们的干部打着官腔,说着玄奥的官话,张口便是滔滔长篇大论,让老百姓顶着炎炎烈日听你训话,谁会拥护你?石副县长能够这样换位思考,才会用短短453字的“打油诗”发表讲话。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工作中,只要能够时时处处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实事,一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
中央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到基层“接地气”。何谓“接地气”?笔者以为,就是不但要让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还要与群众讲“同一种话”。“打油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言简意赅,幽默风趣,用“打油诗”讲话能够消除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增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是最地道的群众语言。石副县长的讲话丢开“党八股”而拾起“群众体”,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接地气”。
在开工仪式上,群众掌声不断,这掌声,其实不只是因为这段打油诗的幽默风趣,更多的是对办实事官员的认可和赞同。因为石明还用另一首诗吸引了一位叫曹中华的老板捐资修桥,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一些官员在群众面前讲话喜欢用华丽的词藻、美丽的承诺,群众去不买账。因为群众要的不是“广告”,而是“疗效”。官员只有少许一些承诺,多做一些实事,群众的掌声才会一浪高过一浪。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