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喜好著书立说的药监官咋沦为“贪官”?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人民网    记者 倪洋军
分享到:    

    国家食品药监局原副局长张敬礼利用职权收受贿赂117万余元,指使他人诬陷上司,违法销售所著书籍、非法经营获利1600余万元。记者昨天获悉,北京市二中院以受贿罪、非法经营罪和诬告陷害罪三宗罪对张敬礼数罪并罚,判处其有期徒刑17年。(7月26日,《北京晨报》)

    按理,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副局长,并且又喜好著书立说的张敬礼,应该懂得该如何为官、如何做文。但是,他却在其位不谋其政,从其文不载其道,让行贿者购买自己署名或并列署名的著作敛财,非法获利1600余万,同时还故意捏造他人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事实并指使他人向中央纪委等部门及有关领导邮寄诬告信共计1300余封,犯下了受贿罪、非法经营罪和诬告陷害罪,为自己的胡作非为“买了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领导干部搞一点学术研究,写一些文章,出版书籍著作,本来是加强调研研究、促进自身学习、提高领导能力和素质的好方法、好做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官员,却沽名钓誉,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出名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卖弄风雅,或者让下属或别人以自己的名字、名义发表文章、出版书籍;另一方面就是想借出书、卖书之机,蓄意敛财,向行贿者变相索贿了。无论是追名,还是逐利,都暴露了一些官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失去了为官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同时也给文化工作者、文学爱好者队伍脸上抹了黑,玷污了文化、文学的精神、精髓。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除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权。正因为如此,为官者,必须淡泊名利,看轻、看淡功名利禄,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为党负责、为民尽责、律己守责的事业中、工作上来,不图虚名、不贪不义之财。但是,少数官员,特别是手中掌握着重要权力的官员,在利益的天平上,摆不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以及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反而将权力异化为追名逐利、争名夺利的工具,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前文提及的贪官张敬礼便是这类贪婪官员中的“佼佼者”,他自认为自己有着左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权力,便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大开方便之门而从中谋利,同时借出书卖书之名,公开索贿、非法经营出版物,走上了犯罪道路,还不以为然。这样的官员,其实不要也罢。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连权力是谁赋予的,该如何用权都清楚、不了解,或故意装糊涂,也就不可能当好官、为好仆。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心态决定状态。平和的心态成就健康,还成就事业。领导干部尤其如此。有着正确的思想、思路和平和的心态、心理,才能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道上一路走好,永葆清廉本色。像张敬礼这样的贪官,之所以沦为“贪官”,说白了,还是因为其心胸不宽、心态不正,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能坚守党性原则,见利忘义、见钱眼开、见财生歹念,管不住自己的心,也就管不了自己的手,拿了不该拿的,贪了不该贪的,当然也就离锒铛入狱不远了。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始终做到心底无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受贿的本质是贪婪。一个官员,一旦有了贪婪之心,所有的道德底线、党性原则都会被抛在脑后。贪婪之心,还会膨胀,当自己的贪欲无法满足、受到阻碍的时候,便会想方设法去剔除,甚至不择手段为自己的贪得无厌扫清道路。张敬礼从让行贿者买书、非法经营出版物到疯狂捏造事实并指使他人诬告上司,其出发点,还是为自己的贪婪排除障碍,或者说是想谋得更高的位置,可以贪更多的钱财。只是他万万不知道,假的永远真不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诽谤别人、诬陷上司,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除了要靠其自身廉洁自律、加强道德修养和品行锤炼外,更主要的还必须靠制度建设,并强化制度执行力,严格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严厉问责领导干部权力腐败行为,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给一切违规违纪违法者以可乘之机、藏身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