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公开三公“给政府找麻烦”实质是拒绝监督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人民网    记者 张枫逸
分享到:    

    2012年3月以来,湖南湘潭人廖红波为申请“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起诉多个镇政府,但至今仅有3个镇政府较为完整地提供了相关信息。廖红波称,有官员拒绝公开三公经费称他在给政府找麻烦,“如果老百姓都来问东问西,政府啥事儿都干不成了”。(8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公开“三公”经费很麻烦吗?吃了几顿饭、出了几趟国、买了几辆车,不就是几句话的事儿,犯得着矫情到打官司的地步吗?至于担心群众问东问西影响工作,更是多虑。先不说现在很多人还缺乏监督政府的意识,即使将来问的人多了,大可通过媒体、网络予以公布,不需官员们劳神费舌。

    一言以蔽之,官员们“嫌麻烦”是假,“怕监督”是真。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财政研究所所长许光建所指出,基层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管理极不规范,超支现象严重,“三公经费”规模过大,缺乏直面社会、直面市民和直面上级政府的诚意和勇气。

    从行政伦理上讲,政府由公民纳税供养的,公民申请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就好像主人要求管家报一下帐,说说钱都花哪儿了。这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何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亦有明确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非但没有做到主动公开,面对公民申请还充满了傲慢和偏见。河南省南阳市青年王清对当地181个政府部门,提出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7项信息公开申请,许多部门没有实质性回复,他本人反而被当成了间谍跟梢和监视。究其原因,除了三公经费涉及官员们的既得利益,一旦公开透明,就无法大手大脚花钱,甚至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更重要的是,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问责,使其敢于对公民的正当申请说不。

    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没有明确“三公经费”属于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同时,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规定了“责令改正、处分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追究刑责”等问责程序,却鲜见有部门和人员真正受到处理。任何规定如果没有对责任的追求就会形同虚设。因此,信息公开的“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就在现实中尴尬地掉了个儿。

    值得欣慰的是,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情况”。但这只是第一步。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从制度上明确三公经费的具体标准和统计口径,使其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执行上强化对不公开者的问责,使其对公众监督真正树立敬畏,才会少些“给政府找麻烦”的雷语。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