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教材编写因何总不严谨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北京晨报    记者 马子博
分享到:    

    孙膑时代就有轮椅了?古人衣襟是哪边在上?唐代有订装成册的图书?……“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插图有问题。”近日,省城文史爱好者李彬先生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说起小学课本中的一些插图,他充满质疑,认为有些教材编写得“太不严谨了”。(9月5日《山西晚报》)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读者可能觉得纳闷:由各领域专家和教授集体编写,且经多次修订的教材,怎么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呢?其实,不用纳闷,如今教材出错范围之广,形式之多样,已远超我等之想象。中小学课本里,把陕西、甘肃划在华北地区;罗丹白外衣离奇变成黑西服;巴金穿着牛仔裤和夹克衫……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很多人为教材挑错,出版社却大多一如既往地“沉默是金”,或者辩解“硬伤只是皮毛伤,教材仍然很健康”,甚至还对质疑者采取扣帽子、打压、封杀等错误做法。正是这种傲慢的态度让教材一错再错。

    教材出错,从表面上看,可能是编撰者水平不够。刨根问底,其根源在于中小学教材管理上的高度垄断化和权力化。在这套程序中,教材的编撰、出版、发行都由指定的出版社一手包办,审核把关形同虚设,教材出错在所难免。但很少有人想到,在这条高度垄断的利益链末端,受害最深的,是没有任何博弈能力的孩子。

    为小学课本挑刺,无非是想要让孩子们阅读到的是知识“正确”的课本,还有在未来的日子里,教材是否仍会“一错到底”?因此,笔者以为,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和审批者除了必须严格尽到出版、发行、监督管理的义务,确保教材少出错误直至不出错误之外,更要虚心地积极听取质疑者的意见,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材、完善教材。否则,在孩子心中一旦种下错误的种子,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是孩子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