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稳增长不能惊慌失措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千龙网    记者 邓聿文
分享到: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了两篇“做好经济工作”的评论,开篇是《正确认识形势 坚定发展信心》,二篇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防止经济大波动》。

    中国今年的确遇到了很大的经济困难,某种程度而言,并不亚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汇丰刚发布的8月PMI指数已跌破了3年来的新低,只有47.8,表明前期实施的一些预调微调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经济依然延续疲弱态势,这点连温总理也不避讳,总理最近在广东的考察中就指出,下半年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稳增长的难度仍然较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悲观还是乐观?从目前状况看,似乎悲观情绪占据着上峰。股市已经清楚地表现了这点。不过,在我看来,对中国经济无须过于悲观,以致弄得自己惊慌失措,好像天要塌下来般。我的看法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

    首先,要理解的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GDP之所以重要,不在于GDP本身,而在于GDP增长是否会带来就业、收入、社保、政府税收、环境等的改善或提高,假如不能带来这些结果,GDP增长再快也就是一个数据而已;如果多少能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福利,哪怕增长不快,也是有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经济增速的降低,虽对政府税收已产生一定影响,可对其他两个最重要的福利指标——就业和工资,则影响并不显著。尽管最近有报道称,沿海的一些农民工,由于找工作困难,正在回流,但从统计数据看,前7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1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9万人。另外,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同比名义增长13.3%和16.1%,虽与去年相比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是近年来的较高增长,且双双快于经济增速。这也反映在消费的同步增长上。

    其次,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必须要看清一条主线,把握一个方向。这个主线和方向就是中央一再强调的转方式,调结构,就是产业升级。众所周知,中国既有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还延续这样的发展方式,寅吃卯粮,为求当代人的幸福而严重透支未来,以中国的人口之多和体量之大,未来必定会出大问题。以经济一定程度的减速来支付转型的代价,是值得的。所以,不可因一时的困难而动摇长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守既定的发展思路。

    当然,在形势发生变化时,需要进行相机抉择,但任何调整都不能偏离上述主题,宁可忍一时之困苦,不能自乱阵脚,渡过目前这个难关,中国经济势必就会迎来长期收获。事实上,中央强调有针对性的预调微调,而不是改变宏观调控的方向,这个提法本身就表明,中央对大势的把握是非常清醒的。

    第三,在重视短期增长风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悲观更多是被短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所昧,但如果以为此轮调整的时间较长,就判断中国经济从此将告别高增长而进入一个漫长的下行通道中,则是看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有利因素。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充足,短期风险不会影响到长期增长的基本面。短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以及城市化率不高等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恰恰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中国沿海和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论证,将能确保中国处于一个较长阶段的增长水平。若考虑到改革30多年积累的教育、科技资源和成果,以及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控的空间还很大,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虽然不可能重现前30年的高增长,然而维持一个相对高速是可能的。

    所有这些,当然是以不动摇既有发展战略和思路,不损害经济的长期效率为前提,不能看到经济跌破8%,就觉得大势不妙,而匆忙改变宏观调控的内容和方向。宏观经济最忌讳的就是一冷一热,改变宏观调控的基调和方向,易造成经济的失调。

    目前,一些地方不顾财政实力,靠大规模增加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据悉地方投资规模加起来总共达到7万亿,远超2009年中央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这种在稳增长名义下的投资扩张,实际就是惊慌失措的表现。冷静判断从容应对中国经济的减速,在目下来说非常必要。对中国这样一个经过30余年近乎两位数高增长的经济体,我们会发现,速度“慢一点”,其实非常有利于经济的自我修复和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