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会15日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案,禁止向个人发送市场推广类短信等垃圾信息,违法发送垃圾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可能会被重罚100万新元(约合514万元人民币)。(10月16日,新华网)
一条垃圾短信,或可罚款5万多元——有如此力度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案,加之不打折扣的执法效果,还怕什么奸诈运营商?严刑峻法,乱世重典。最近,公安部“闯红灯扣6分”的新政之所以被看好并推崇,也是认准了严罚惩戒的有效思路。
垃圾短信对民众的困扰,以下数据足以窥斑见豹:一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二者,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及“响一声”吸费电话已成为手机用户的梦魇,以垃圾短信为例,根据腾讯手机管家发布的黄金周垃圾短信用户举报的数目显示,仅仅9月30日至10月7日黄金周,用户举报垃圾短信总数接近900万条,整个黄金周平均每天举报垃圾短信数达到110万,垃圾短信举报数是平时的1.5倍。
一方面是垃圾短信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是整治举措绵软乏力。今年央视“3-15晚会”再度曝光,一些地方电信公司为获利给垃圾短信大开方便之门,而行将退市的小灵通号码则沦为垃圾短信的“发射器”。此后,2012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联合开展短信群发设备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在全国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短信群发设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短信群发设备违法犯罪行为……当内幕一次次被揭开、寄生暴利链条一次次被咒骂,甚至治理行动已然常态化,垃圾短信飙升的势头却始终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地下短信群发公司也好、无良运营商也罢,说到底还是违法成本太低、执法能力太弱的问题。短信不是天外来客,可以追根溯源,可以顺藤摸瓜,但为什么数年过去,垃圾短信数量不减反增、而治理的层级一直滞留在所谓“屏蔽”的低水准之上?饱受骚扰之后,公众可能忍不住要问一声,我们敢于如新加坡一样严罚垃圾短信吗?别说一条5万元,就算一条千元,只要执法者拿出整治酒驾的精神,穷追猛打、责罚到位,不怕发送垃圾短信的肇事者不倾家荡产——有了看得见的前车之鉴,垃圾短信还会泛滥成一种产业吗?
治理垃圾短信,显然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