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上午8时38分许,广州地铁4号线上一名6旬老人与28岁教师为争座位互殴。男教师头部、手臂布满血迹,耳朵被咬破一块,老人鼻部受击流血,车厢地板上血迹斑斑。两人被警方教育后释放。(《新快报》10月8日)
乍一看来,广州地铁上发生的这一幕,不过是又一起“地铁互殴”事件而已,类似的行为,上海地铁上早已上演过女士版本,甚至连人人有座的飞机上,也在上演着打斗“连续剧”。看来,除了这场互殴来得更为血腥之外,要说并没有更多特别之处,也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的确,一家人之间尚且难免有纷争,人与人相处,当然也难免磕碰,发生了磕碰,一不小心没能收住,而升级为冲突斗殴,同样也是非小概率事件。某种程度上,指望由个性并不雷同,且有着不同诉求的个体构成的社会,绝无任何冲突,完全和睦相处,其实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国”的境界,并非现实世界的真实图景。
不过,假如是因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其实不难理解。即便是因为争座而起冲突,因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动手,诉诸暴力,这背后也不过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反应。然而,上述“地铁互殴”现象,恐怕还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争座”。据目击事件的公众描述,“其实上车后两个人都有位置,但两个人又吵起来”,是“列车到站后,男青年抢先进入车厢”,而阿伯上车后一直骂男青年,斥责其为何推人,随着你一拳,我一脚,一场血腥的“地铁互殴”就此上演。
那么,真正引起这场血腥斗殴的导火索,恐怕是进入车厢时存在相互之间的推搡,而这种挤碰是在所难免的。某种程度上,当原本微不足道的擦碰都足以燃起怒火,甚至成为一场血腥互殴的导火索时,即便没有地铁上的座位,如此低的燃点,也迟早会在其他的场合一不小心便擦枪走火。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是建议坐地铁时谦让,恐怕并不能从根本上掐灭人们拳脚相向的那根导火索。
事实上,当出现了争执的时候,才想到去谦让,这样的谦让本身就显得勉强。当人们的内心缺乏一种宽容,甚至更多充斥着不满与愤懑时,心态的失衡,恐怕才是暴力行为“低燃点”的根源所在。无论是“地铁互殴”还是“飞机群殴”,其实都是这类戾气所寻找的发泄口罢了。
基于上述视点,“地铁互殴”,其实无关“争座”。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反思一下,如果自己是下一次争斗的当事人,究竟是会同样被“点燃”,还是能熄灭那团危险的“无名之火”。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