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网友“Sean谦”发布微博晒一名学生的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就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作文的结尾批注:西瓜不长在树上。这无疑是一篇缺乏相关常识的作文,但是,胡老师却给了24分(满分30分)。胡老师说,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11月16日《长江日报》)
《我爱家乡的西瓜树》这个作文标题,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些中小学生对农业常识的严重匮乏,以及对土地与大自然的疏远。这当然也反映了教育上的一种缺失,需要尽快“补课”。但这些都不是笔者想说的重点,笔者想说的是,这样一篇明显悖理常识的作文,为什么还能够得到老师给的高分。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负责批阅作文的胡老师表示,作为老师,不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是的,孩子犯了常识性错误,可以给予引导,给予纠正,告诉他们真正的西瓜是怎么种,怎么长的,但是笔者以为,如果因为孩子犯了常识性错误就对她的作文全盘否定,就把她的创作批得一无是处,那才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著名的“教育案例”。说的是在一张考试试卷上,题目是“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有个孩子给出的答案是“雪化了以后是春天。”结果老师给判了一个大大的叉号,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以后是水。”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美的答案,结果在简单粗暴的刻板教育下,硬生生被判了错误,而背后被扼杀的,正是孩子宝贵的想象力。
这个把西瓜当成一种树的小学生,可能是被自己看到的假象所蒙蔽,所以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但是她仍旧在自己的作文中,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自己是如何呵护照顾它,希望它快快长大陪自己玩游戏等等,一颗童真之心跃然纸上。仅仅是这种童真和想象力,就值得教育者好好呵护,而不能因为她所犯的常识性错误给予全面否定。
说到底,“西瓜树”得高分是一种教育智慧,背后充满了宽容,理解以及给孩子的成长以更大空间的考量。这对所有的教育者,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那就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要小看了对孩子一篇作文的评介,一道题目答案的判定,因为这往往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决定着他们今后敢不敢继续保留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中国孩子目前所最为缺乏的东西。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