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中国杂技:有掌声,但为何没有笑声?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记者 曹国厂 曲澜娟
分享到:    

    西方国家有谚语称: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句谚语足见“滑稽艺术”的影响力。但是,反观历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虽然国内杂技节目屡获最高奖项并且赢得阵阵掌声,但充满快乐元素、赢得阵阵喝彩的滑稽节目却寥寥无几。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因为中国缺少“卓别林”式的滑稽艺术家,还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第12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从10月31日至11月13日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和沧州市举办。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朝鲜、法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杂技艺术家同台竞技,共同角逐世界杂技最高级奖项之一——“金狮奖”。

    “看《空中飞人》《高空钢丝》等高难度杂技节目的时候,虽然明知道他们的表演能成功,但心里总是为演员们捏把汗,看着提心吊胆的,每次都是看完之后都会一个劲地鼓掌。”观看过前三届、第六届和本届吴桥杂技节的石家庄市民吴振江说:“真正让人愉悦以致开怀大笑的,还是那些互动性强的滑稽表演。不过这样的节目在以往杂技节中不多。”

    令人欣慰的是,在本届杂技节的32个参赛节目中,滑稽节目占了8个,不但比例较往届大大增加,而且在这些滑稽艺术家中,4位来自国内的“小丑”首次亮相,给杂技节增添了更多欢乐。

    出席第12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美国旧金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卢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杂技不仅应有高雅的美,而且应具备更多快乐的元素。如果一场大型杂技演出从头到尾只有掌声,没有笑声,观众看完之后一脸严肃地走演出场,那么无论这场演出有多华丽,也算不上成功。”

    美国加州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让受试者分别表现出惊讶、厌恶、忧伤、愤怒、恐惧和快乐等表情,结果发现他们的身心跟着起了变化。当受试者装出害怕时,他们的心跳加速,皮肤温度降低了,表现其他五种情绪时,也有相应的变化。卢毅认为,“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句谚语充分表明了滑稽艺术的魅力。

    “面子”因素影响中国滑稽艺术发展?

    记者观察发现,本届杂技艺术节借鉴了国际杂技节通行的由“小丑”贯穿主线的做法。这一做法使得台上台下的“卓别林们”,不仅凭借跨越了语言障碍的滑稽艺术为自己赢得喝彩,更为享有盛誉的“东方杂技大赛场”增添了更多笑声。

    但是,在滑稽艺术家们表演的同时,一些细节也发人深思。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门口,当一个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四五十岁的女滑稽演员装扮成婴儿,见人拉着说“他是我的爸爸”“她是我的妈妈”进行表演时,多数准备进入表演会场的观众对此演员的表演都予以“躲避”。在场内,一个小丑与观众互动、问观众叫什么名字的时候,连续问了许多观众,竟没有一个人敢说出自己的名字。

    对此,曾经观看了6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石家庄市民吴振江说:“滑稽表演不仅需要张扬的个性、灵活的思维和深厚文化功底,而且为了达到让观众快乐的目的,他们不惜损害自己的形象。这对于表达感情含蓄又好‘面子’的国人来说是一大挑战。”

    多年来一直在呼吁中国杂技界重视滑稽表演的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团长李西宁介绍说,在欧洲杂技界,滑稽类节目在所有杂技马戏节目中要占到20%至40%的比例,但在国内的杂技团里基本上都没有滑稽演员。她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些人的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滑稽没有技巧,太简单;二是滑稽节目比较张扬,不适合腼腆的中国人。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边发吉说,杂技如同一朵花,空中、地面、滑稽、魔术、驯兽等表演是这朵花的5个花瓣。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因此,中国乃至东方国家的杂技艺术家更擅长的是地面、空中等一些高难度的杂技表演。

    边发吉认为,中国并不缺少滑稽演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吴桥赵家的滑稽艺术相当知名。吴桥杂技大世界的艺人们所表演的“卖口儿”、“三仙入洞”等都融入了幽默的元素。但是滑稽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也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比如文革期间,滑稽艺术被认为是不严肃甚至戏弄政治的艺术,并由此逐渐没落。但伴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滑稽艺术又重新有了起色。

    美国旧金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卢毅说,一个杂技团体的滑稽艺术有多发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应的是一个国度的发达程度和开放自由程度。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民族特性是中华民族不擅长滑稽艺术的根源。

    中国滑稽艺术何时赢得全世界的“掌声”和“笑声”

    李西宁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精神上越来越需要幽默和快乐,也乐意主动参与互动演出,而且还想秀出精彩。

    来自吴桥的33岁的中国“小丑”焦爱国1991年在第三届吴桥杂技节上因主演《空中技巧》获得银狮奖。今年第一次作为滑稽演员在吴桥杂技节上亮相让他感到很兴奋:“以前在舞台表演杂技时与观众是‘两张皮’。这次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感觉很不一样。”

    事实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也在取长补短。单就杂技艺术方面来说,2008年以来,中国杂技家协会和江苏省文联已接连举办两届美式滑稽培训班,培训了全国各杂技院团的50多名演员。

    江苏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曹志龙谈及举办这一培训的初衷时对记者说,“我们希望以此启发中国杂技演员对滑稽艺术的认识,同时也唤起国内杂技教育者对这一不可或缺的杂技艺术门类的关注与重视。”

    曹志龙说,滑稽之所以难以掌握,在于它需要演员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在传递表演者思想的同时做出快速反应,对于观众的“反馈”随机应变。相比而言,西方杂技教学更具科学性,尽管在江苏的培训时间仅为1个月左右,但美国的小丑表演者充分利用多种方式激发中国“徒弟”的幽默潜能,教学时少了说教,两者更像是朋友关系。

    “中国杂技不缺少‘高精尖’,而是缺少‘卓别林’”,曹志龙说,他期待日后通过小丑大赛等方式,发掘、培育国内本土的滑稽“明星”,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的滑稽艺术燃一把“火”。

    专家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里盛开的两朵奇葩。没有一个民族能独霸世界的文明之果,只能说是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东西方的文化互相补充和融合,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舞出最优美的赞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