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白宫书记”的安徽阜阳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案,日前在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神秘”开庭。由于法院既不让公众旁听,又拒绝媒体采访,甚至连受害人家属都只有两张旁听证,受到公众普遍质疑。
此案既是法律明文规定应该公开的一审案件,又是广大公众高度关注的重要事件。芜湖中院如此遮遮掩掩、神神秘秘,是不够自信,害怕无法控制庭审局面,是担心被告人当庭翻供,让检察机关面子难堪,还是想“暗箱操作”,变相维护被告?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总该给百姓一个说法。
“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当公开,以便使或许是社会唯一制约手段的舆论能够约束强力与欲望。”这是近现代刑法学创始人贝卡利亚在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树立的准则。司法裁判活动公开、透明,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也是对一切不法行为最有效的管束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处理官员腐败案件上总是显得十分低调,甚至当作保密材料处理;一些本应公开审理的案件也总是藏藏躲躲,避免百姓的参与。这不仅违背了“阳光司法”精神,也不利于舆论对干部队伍的监督。
像“白宫书记”这样的热点案件审理,是彰显公平正义的最佳教材,也正是宣传普及法律、树立司法权威的良好机会。人们从来不拒绝真相,反而会在真相面前体会到公平正义的内涵和价值。
或许有人担忧被告在法庭上当众揭发出其他官员的腐败,那正好可以为纪检机关提供侦查线索,老百姓更会拍手称快。如果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引起了某些人的恐慌,动用权力干扰正常应当公开审判的司法活动,那么有关部门更是应该一查到底,予以严惩。
面对舆论的种种猜测,芜湖市中级法院的当务之急,是主动给予公众一个可信的说法。要是继续这样遮遮掩掩,恐怕公众对“白宫书记”案最终是否公正审理都将心存质疑。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