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家务协议"背后的儿童"财商"教育困局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记者 郑玮娜 苏婧
分享到:    

    一年一度的圣诞、新年临近,离春节也不远了,很多小孩子已经在盘算着有了压岁钱后,要买自己一直惦记着的玩具,要给自己爱打的电玩续费……

    在中国家庭的历史上,财富的传承常常遵循着这样的轨迹: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败光。富不过三代,这是俗语里"富人的诅咒"。这一切,都隐藏着一个事实:我们对下一代人理财教育的缺失。

    现如今,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商情"的重要性。"我会理财还不够,我的孩子更要会理财"--成了年轻一代家长的新课题。

    "富小孩"和"穷小孩"

    曾有专家指出,父母的理财观念对孩子影响巨大。记者留心观察,很容易就从身边发现了一些鲜活的例子。常见的一种是家庭条件非常好,但家长对孩子的理财教育缺失,结果培养出"败家子";另一种是家庭条件一般,但孩子受父母精打细算的理财方式影响,从小就知道将钱用在刀刃上,俨然一副"理财小精英"的模样。

    今年13岁的小暮,父母都在海口经商。小暮的父母崇尚"会花钱才知道挣钱的重要性",所以给小暮的零花钱一直比周围家庭高出很多,但从来没教他如何理财。小暮也很得意:"从小我父母就不怎么限制我,我想买什么都可以,周围的小朋友都非常羡慕。"

    小暮上初中后开始住校,花钱更加无拘无束。今年他开始迷恋上一种网络游戏,不但花大把钱购买游戏装备和道具,还拉着同学陪他一起玩,甚至建立起"玩家联盟工会"招兵买马。"我不知道玩这个游戏花了多少钱,但每次少说也是上百块,一年下来应该有三五千了。"

    与花钱豪放的小暮完全不同,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小晴经过妈妈刘丽精心调教,在理财上已是十足的"人小鬼大",让一些成年"月光族"自愧不如。

    从8岁起,小晴不仅自己攒零花钱,还把每年的压岁钱一一记账,再交给妈妈寄存,刘丽则定期让女儿用这笔钱购买一样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目前,小晴最大的心愿就是买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由于钢琴价格动辄上万元,她便向妈妈"融资",商定两人各付一半。经过几年努力,小晴成功攒出几千元钱。"钢琴梦"变得越来越近了,这让小晴很有成就感:"有时候也想买别的东西,但是想想还是买钢琴最重要。"

    "我家的家境一般,之所以对小晴进行财商教育,并不是教她去追求金钱,而是让她具有理财的观念,"刘丽表示,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过早接触金钱概念变成"小财迷",要么是不加引导,致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要么是拼命约束小孩花钱,令小孩变成"吝啬鬼"。这两种结果都不是她想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时候,人缺少的往往不是钱而是一种观念"。


    "家务协议"透视理财迷局

    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发现,在理财意识深入人心的都市里,不少家长开始意识到儿童理财的重要性,但在教育方法上却普遍感到茫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关于这方面提供的咨询和教育都相对薄弱。

    很多家长表示,他们从小没有受过有关理财的教育,所以在如何培养孩子理财方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典型的莫过于"家务协议"式理财迷局。在三亚政府机关工作的范女士最近向记者诉苦说,她有很多朋友都和孩子有口头上的"家务协议",比如,孩子倒一次垃圾给1元钱,扫一次地给2元,甚至练钢琴、练书法、考试成绩达到多少分数等都明码标价。起初,她也觉得这是一种不错的理财教育方式,便跟着效仿,希望孩子能从小体会挣钱不易,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然而,经过近一年的尝试,范女士发现儿子东东竟变成了一个"小财迷"。"让他做任何的事情,他总是先谈钱,拿了钱才肯动手!"

    无独有偶,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马雁也遇到相同的难题。"我想让女儿体会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就把每天要求女儿做的家务和学习等项目标上不同的价格。时间一长,我发现她越是有钱,就越是对很多东西不在乎了。有时忘了铺床、没按规定时间弹琴,被扣了钱,她也无所谓。"

    马雁找儿童教育专家咨询,得出的结论是:教育出发点虽然好,但混淆了基本概念。专家分析说:钱是劳动换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孩子不是家庭的雇员,孩子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习等,本来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就不应讲价,否则就混淆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可能会给孩子造成错误的意识。"让孩子认为什么事都可以拿钱做交易,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对父母和社会缺少感恩之心。"听过专家的解释后,马雁也有所领悟。

    如今,城里孩子的零花钱是越来越多了。有关未成年人在购物消费上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或攀比成风的事情,在报端上屡见不鲜。如何避免孩子"败家"已成为不少家庭的当务之急。许多金融机构也借机推出了各种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理财项目。

    但不少家长表示:理财图书看了不少,具体操作时却常常"走样"。时间一长,孩子、家长的热情都没了。有些银行开办的儿童理财业务内容有些太过专业和生僻,小孩子对这些的接受能力很有限,真正能参与的少之又少,结果最后演变成家长直接储蓄或投资理财,背离了培养孩子理财的初衷。


    未成年人"商情"教育应尽早普及

    现代社会愈来愈重视精英教育,这也包括理财教育。许多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理财能力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将儿童理财当成必修课,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有研究表明,5-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观尚未形成稳定的习惯。财商教育专家指出,如果此时进行理财教育,让孩子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那么明天给他10万元、10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他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

    专家介绍,在国外,"财商"教育早已普及。例如美国,家庭培养孩子对钱的认识和理财能力都比较早,社会对孩子"财商"的基本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认识到我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必须在购买时作出选择;5岁知道钱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找零;7岁能看懂价格标签;8岁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学会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9岁能简单制定一周的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省一点儿钱,以备有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有关花钱的事实;12岁能制定并执行两周的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这是值得中国家长们借鉴的一个儿童"财商"培养时间表。

    其实,中国人也有理财教育。比如温州人,他们从小在仿效父母和周围环境中耳濡目染,形成了独特的"商情",只是含蓄的国人大多羞于公开谈金论钱,没有对此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以致大家认为温州人天生就具有经商能力。

    海南一些专业理财师说,儿童"财商"教育是一项极为细致和庞大的系统工程,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教育方式上,要强调内容的实用性和故事性,从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感性方面入手,引导儿童亲身体验、观察和认识金钱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各种作用,唤起儿童的好奇心以激发他们对理财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尝试,让他们在家庭财务中拥有自己的角色,逐步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专家建议,开发儿童的理财能力可以以如何打理压岁钱和零用钱为切入点,逐步在实践中扩充理财知识。另外,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家庭财务会议,让孩子了解"家情",共同参与家庭经济决策,甚至让孩子充当1、2个月的"家庭财政部长";让孩子懂得柴米油盐之贵,知道生活的艰辛,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品性。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