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养在深闺少人识:走近北京高校里的博物馆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李江涛
分享到:    

    欧美的一流大学中,每所学校都有三到四座博物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竟有13个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仿佛美丽象牙塔上熠熠闪耀的宝石。

    记者近日在作为教育重镇的首都调查中发现,北京的高校博物馆普遍发展缓慢。定位不清不准、经费少、人员配备少等问题制约了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养在深闺少人识

    全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博物馆副馆长韩国军告诉记者,北京高校共有十几家博物馆,拥有多项“第一”,比如,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服饰类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创立于1909年的北大地质博物馆,是我国最早的地学博物馆;北航航空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航空博物馆。

    全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认为,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广博,其中不乏精品和极品。

    但目前北京高校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并不多,校内知晓率也不高,参观者以本校新生为主(其中又以关联性强的专业学生为主),校外具有工作关系的访客也占到了一定比例。据了解,北京高校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多的如北航航空馆有5万人左右,少的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只有6000人左右。

    对于高校博物馆,知道的少,利用的人就更少了。记者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看到,“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山西曲沃曲村文化墓葬”等北大考古系的工作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来参观的人,最少时一天也见不到一个;赶上暑假,人比较多,但大多是随旅游团参加高校游的孩子,虽然博物馆的展陈对他们也有科普教育作用,但多少有些“大材小用”。

    维持现状发展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重视的发展得好些。不过,多数的北京高校博物馆还是在维持现状中艰难生存,多年徘徊不前,新征藏品、馆藏品定级、库房改造、专项投入等,都较少得到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垂青。

    由于经费所限,许多高校博物馆没钱保护珍贵藏品。韩国军说,北航航空馆老馆每年的门票收入仅有五六万元,非常紧巴,几架经历过“二战”的文物价值极高的飞机只能露天存放,任凭风吹日晒,因为实在没有钱给它们盖个棚子。

    因缺乏用于布展的资金,多个高校博物馆只能将一些珍贵文物长年锁在库房里,难见天日。

    经费和人员配备不足

    经费少和人员配备不足是制约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因素。北大地质博物馆馆长江大勇说,该馆一年的运行费用至少要10万元,每年他们都要为这些钱头疼。馆里的电话费、复印费等日常费用都经常无法解决,要靠馆里兼职老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费中出。此外,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博物馆的陈列馆有500平方米,标本档案馆有1000平方米,拥有建馆100年来收集的大量珍贵标本,这么大的馆却只有1个正式编制,另外的6人都是兼职。

    宋向光等专家表示,各学校对博物馆定位和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博物馆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上没有确切保障。这是高校博物馆生存艰难、社会教育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