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其独特规律,教育机构理当自主办学,行政不能干预过多。
然而,政府采取手段促使学校实现招生公平,如果也叫行政干预,那也是一种“善”的干预。只要有助于教育公平,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干预”
法国政府规定“精英高校”招收新生中应有30%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这一着眼教育公平的“配额制”,却遭到不少学校抵制,抵制的理由是这一比例将“导致学术水平下降”。法国舆论担心,这些高校可能成为“特权阶级堡垒”,以致引发社会问题。连一位叫弗朗索瓦·皮诺的亿万富翁也看不过去,在《世界报》撰文痛斥这些“精英高校”,质问“现代社会怎么会有人这般反动?”
看来,教育不公是个世界性难题。法国一些“精英高校”之所以偏爱来自中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无非是认为优裕的家庭条件可以天然地转化为智力优势,因而“智商更高”。然而,这完全违背了常识,人的智力固然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开发,但智商高低却与贫富无关,穷小子成就大事业的传奇,自古以来不胜枚举。所以,“导致学术水平下降”可能只是托辞,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嫌贫爱富。看来,法国“精英高校”对寒门子弟存在着一种习惯性歧视。
在我国,名校似乎也出现了对寒门子弟不公的倾向。近年来名校纷纷获得“自主招生”权,但受惠者几乎与农村学生无缘,就颇能说明问题。各地陆续出台的一些高考改革方案,本意是要避免一考定终身,让高招更加公平公正,遗憾的是,多数改革方案较少从农村学子的角度考虑,考查内容完全没有顾及农村教育的实际。就拿校长推荐制来说,被选中的“名校”,基本没有农村学校的份。本来名校农村学生占比与农村人口占比已经严重倒挂,这些不带农村学生“玩”的招生改革,无疑会雪上加霜。
这种情况,已经导致寒门子弟上升通道的受阻。此前武汉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初三年级农民工子弟,只有18%想继续上高中,就是一个严重的信号。
从法国情况看,教育公平不能寄望于学校的自觉,需要国家干预。在美国,就是通过法律强制约束促进教育公平。美国一些州采用一种向弱势家庭倾斜的政策,规定不论学生所在中学的好坏,只要是本校排名在前百分之几的学生,就会被大学录取。这不仅给穷人和少数族裔的学生能平等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避免了学生纷纷涌向所谓的“重点中学”而造成教育资源失衡。
教育有其独特规律,教育机构理当自主办学,行政不能干预过多。然而,政府采取手段促使学校实现招生公平,如果也叫行政干预,那也是一种“善”的干预。只要有助于教育公平,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干预”。我国的知名高校全是公立的,政府对高校的管控力比国外更强,更有可能通过干预实现教育公平。譬如,舆论呼声较高的名校招生名额在各省份之间按考生基数公平分配,只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照顾,就完全应该也可以“干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