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教育均衡"路线图",重点在于补短板

2015年03月21日 12: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推进教育均衡,不仅要有时间表,还要有具体的指标和投入机制:比如学校建设标准、生均投入数量、教学设施投入等。对于农村等基础薄弱地区,要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多吃些“偏食”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我国将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这一“路线图”,让教育均衡的实现有了可预期的目标和时间表,但仍须细化和具体化的空间。比如,“区域内”均衡是指多大范围,一省还是一县?“初步”均衡与“基本”均衡有何区别,有没有具体评估指标?

    主管部门将教育均衡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合乎国情民意。但揆诸现实,教育不均衡在城乡之间、城市名校和弱校之间,仍普遍存在,甚至有逐渐扩大之势。央视《焦点访谈》日前报道,在河南开封市,仅几条马路之隔,“名校”的学生挤挤挨挨,“弱校”则门可罗雀,班级被迫停办或撤并。鲜明的对比,说明教育均衡任重道远。

    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在流失,生源也在流失。在一些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纷纷遭遇“挖角”,在国家推行师资交换、特岗教师等支援农村教育的同时,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对农村优秀教师甚至在“倒吸”。这些,都增加了“区域内均衡”实现的难度。

    在此次印发的《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暂缓撤并农村中小学,学校撤并要充分征求民意。这或许可以视为纠正义务教育均衡“误区”的第一步。

    称盲目“撤点并校”为“误区”,是因为不少地区在推行教育均衡时曲解了政策。2001年,国务院做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一决定,原本意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却被很多地方“跑偏”了:一些地区打着“整合教育资源”的幌子大肆撤并学校,甚至以此作为推行教育改革的“政绩”。据媒体报道,仅2004年全国就撤销了4万多所农村中小学。

    这样做,并未改善农村地区上学难的问题,反而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在去年9月,广东恩平地区就出现了数百小学生因学校撤并拒绝上学的事件。农村地区学生辍学率出现反弹,除了厌学等传统原因,更因为调整导致了就学费用的增加。而且,到新合并的学校上课,不仅意味着需要住宿费、伙食费等额外的教育支出,还增加了不少异地求学者上学途中的安全风险。

    暂缓“撤点并校”,是一种纠偏。弱校不能一撤了之,但也不能任其“弱”下去。推进教育均衡,不仅要有时间表,还要有具体的指标和投入机制:比如学校建设标准、生均投入数量、教学设施投入等。对于农村等基础薄弱地区,要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多吃些“偏食”。所谓均衡,不是削峰填谷,一律拉平,重点在于补短板,办好每一所学校。

    短板靠谁来补,如何补上?我们需要一个更细化、可操作、能监督的教育均衡“路线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