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当我们接过父辈的希望

2015年05月06日 11:5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何宇恒
分享到:    

五十年前的西藏,人们活着,不如死去。

五十年后的西藏,人们活着,幸福安康。

美丽的高原明珠,人们向往,乐此不疲。

美丽的祖国边疆,我们戍卫,誓死不让。

——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是进度的一半,是可以站在此时预断未来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五十年前的九月一日,饱受外国势力侵袭、封建农奴制迫害的西藏,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西藏人民的拥护下,成立了西藏自治区。五十年后的今天,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全面发展,在全国人民的精诚团结和共同努力下,一个欣欣向荣的新西藏魏然矗立在祖国西南边疆。

对于五十周年,出身在八零年代的我没有具体深刻的认识,史料与言传是我可以发挥最大能力去认识和理解今昔差别的资料,即便如此,却并不能身临其境地流转在这五十年间和西藏的光辉岁月中。

是父亲让我好奇西藏,了解西藏。父亲,今年五十二,二十岁入伍来到西藏军区边防某团三连。我,今年二十八,二〇一四年入伍来到西藏。

当我偶尔静立在路旁,神往这山坳间的每一树每一花,仿佛感觉就站在和父亲站过的同一片土地上的时候,春日的暖风总会带着父亲的解说让我流转在今昔的时光中——这一条路,二十七年前,车到此处如闯鬼门关,二十七年后,柏油平坦游客纷至沓来;这一条路,数年前鸡犬不闻,足不出户,更不知有秦汉,而今水电网来,遥闻千里之外,也送博闻强识之才,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一条康庄之路,是党和国家指引人民富裕幸福的光辉之路。这条路是西藏的缩影,也是我们接过父辈钢枪,保卫建设它的理由。

从小,父亲跟我讲了很多关于西藏的故事,在通信发展落后的那些年里,他是亲身经历和从老一辈口中得知的。西藏在父亲的心中,是一个梦,直到现在,他最难忘的事情莫过于那些年戍边的往事,每逢战友相聚,三五句话是离不开热爱的那片净土,挥洒青春的那片边疆。父亲给我讲过很多沐风踏雪的故事,说到八十年代艰苦的边防岁月,是如果走过来的。我有时候会问:“爸,西藏究竟好不好?”而他总会斩钉截铁地给予“好”的肯定。在他看来,国家的支持和关怀促进了西藏的发展,而西藏的发展,同时又磨练了一代代边防卫士。

就这样,半更我坐上了来藏洗礼的车。可他也不曾想过的是,与他同月同日生日的我又站在了他艰苦创业的同一处地方。父亲得知时,回忆起很多往事,那些年,这里的村民住在拥挤破陋的小房子里,尽是感叹生活已经过得比解放前好;那一年他拖着马送材料,踩在半米多深的雪中,走了足足一天才抵达4500多米海拔的团部;那些夜里,他握着钢枪站在寒风凌冽的哨岗,默默而坚定地遥望家乡……而今他想知道,现在的西藏怎么样了,于是我讲给了他听:

沥青绕崇山,村民住新房

从支队所在下到基层单位,耗时7小时,虽然沿途重峦叠嶂,翻山越岭,但好在道路均为柏油路铺成,平坦而宽阔。沿途是一张张风景图,壮阔而雄伟:日月同辉,雪山傲立,风轻云淡,冰湖如镜,白雪皑皑,山色黛墨,草原坦途,遥望无垠,牛羊闲适,牧民高歌,红旗飘飘,炊烟袅袅,藏屋林立,鳞次栉比。在我这个摄影爱好者眼里,一路上的风光看也看不完,拍也拍不尽,若非是工作故,我也要拍好几个月,用镜头记录美丽祥和的高原,用语言描写淳朴幸福的老乡,用文字创作歌颂西藏的赞歌。

在这里,有遍地是奇特的石头,随便捡一块,在太阳下都会闪闪发光。在这里,随时都能触到云端,随便摘一朵,就像是甜甜的棉花糖。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会乐呵呵对你笑,随便走一处,都会把你的心里照亮。在这里,盖起了5、6层的楼房,随便看一下,都会让呼吸着雾霾的城市人向往。在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相敬相亲,路不拾遗,而这儿,正是我们决不能失去的地方。

来这儿的前几天恰逢春节和藏历新年,我有幸在乡政府的平坝子里拍摄了门巴戏,这里的门巴族艺人在国旗下,尽情地载歌载舞,将古老的藏戏演绎得生动活泼,看戏的群众笑逐颜开,一边在觥筹交错中庆祝新年,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味着富足美满的生活。这儿的群众,在政府各项补贴政策的照顾下,都住上了100多平米的安居新房,水、电、网、卫星信号都实现了村村通。因为众多汉族同胞在这里扎根生活,因此连川菜饭店落户于此,既满足了汉族同胞的口福,又方便了过往旅游的游客。

这里的路通了,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变得便利而富裕了,在自治区的统筹安排下,政府正在大力投资建设森木扎旅游景区,这大片大片的原始丛林和圣山瀑布开放给热衷于山水的游客们。仿佛可见届时乡村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夜戍边关路,保家卫国安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人民自由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既是西藏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生活,也是历史必然发展的航向。回望历史,百万农奴在黑暗、残酷、野蛮、落后的时代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住的是牛棚牢笼,穿的是手镣脚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党和政府着眼西藏长远发展,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总目标,以民族团结为保障,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实现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发展,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但是近年来,境内外藏独分子和敌对元素依然活跃,试图颠覆西藏社会稳定,阻碍西藏经济发展,完全不顾西藏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长期发展境内组织下线,犯下了臭名昭著的拉萨“3·14”打砸抢烧恶劣罪行。针对这样的分裂破坏活动,全国人民精诚团结、同仇敌忾,我们更将坚决践行“守边有责、守边负责、守边尽责”的责任使命,接过前辈的钢枪,勇敢无畏、坚定不移地站在祖国的边防一线,为自治区乃至国家的快速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虽然无数的夜里,雨雪交加,寒风凛冽,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革命军人,作为和平时期的“边二代”,没有理由输过父辈,必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好稳边控边的每一项工作,做好确保辖区安全有序,人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人民卫士。

相比于父辈们岗时风霜雪冻的日子,我该庆幸祖国培养的新一代边防卫士是幸运的,我们执勤的岗亭经得住风催雨打,我们使用的武器装备也要比父辈们好得多,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想要超越父辈,将边防打造得更加稳固,把边境建设得更加繁荣,必须在精神上武装自己,做好“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道德”的军人,这样我们才能严把边关通道,确保西藏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坚定跟党走,全力书小康

奥地利著名学者茨威格在其《异端的权力》一书中说过:“宗教和政权结合会变成法西斯。”通过党和西藏各族人民的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我们终于战胜了“法西斯”,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黑暗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见证了西藏的变迁,拨正了西藏的航向,改变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命运,把现代文明的火种撒遍西藏高原,为西藏的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一句传颂了几十年的歌词,既表达了西藏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不疑的态度,更坚定了西藏人民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的决心。

自治区成立后,西藏各族人民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发展。五十年的西藏沧海桑田,扬眉吐气、发生巨变,那个民不聊生、万物凋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西藏的变化是巨大的,未来的西藏潜力巨大,你们要好好干好工作,在基层充分发挥好党员的作用,不求回报,不谋私利,历史会给你最好的答案。”这句话是我离开家时,爸爸给我讲的,直到今天,我似乎明白了这当中的道理,这是一个自然原理,更是一个社会哲理,对于爱的人爱的事,他并不只是一味希望得到他给你的回报,更多的是希望你一切更好,或许自豪与骄傲比回报更加重要。这句话是无私奉献的另一种诠释,即使我们放弃得到物质回馈,在精神上,我们永远是富足的、快乐的。

正是因为在党的号召下,无数青年才俊、学识之士,背井离乡、阔别亲人与恋人,壮士断腕、无畏牺牲的勇气守卫着幸福的西藏,以无私奉献、敬业团结的精神建设着美丽的西藏。正是在党性的感染下,一拨拨的“边二代”、“藏二代”选择留守在父辈创业的热土上,用西藏的力量磨练着自己,用自己的力量书写着新西藏未来美好的历史篇章。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幸之有党,芸芸安康。天命五十,欣欣向荣,和衷共济,中国梦强!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