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送温暖要真暖心

2015年11月16日 10:25    来源:新华社    记者 记者 郑昕 王凯蕾
分享到:    

寒冬到来,年关将至。近期,不少地方启动专项救助行动,为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送去爱心。各种“送温暖”举措,着眼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困难群体的关怀,也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阵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应以“平视”目光关注困难群体,真正把温暖送到百姓心坎里,牢牢 兜住民生底线。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要求凸显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为各地加快补齐短板、编织网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随着各项民生政策的铺开,我国社会保障与救助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8月,全国共1768.5万城市低保对象与5005.6万农村低保对 象,月人均补助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63.7%、92.9%。国务院在2014年10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将所有遭遇突发性、 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纳入救助范围,给予临时救助。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国务院要求,对临时救助制度的对 象范围、标准制定、申请审批程序、资金渠道等进行了细化、实化。

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同时,仍有一些地方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流于形式,缺乏真情投入、缺少长久机制,在让受助者更有尊严方面仍有明显改进空间。逢年过节才前呼后拥送米送油走个过场,这种“送温暖”实非群众所需,甚至是本末倒置。

避免送温暖流于形式,有关部门应真正把困难群体的冷暖放在心上,姿态放低、视角放平、重心下移,对于不同原因致贫的群体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扶助,避 免出现有群众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因灾返贫而又无处求助的情况。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温暖。

钱物可解一时之困,真诚的关心却能给困难群众带来更长久的温暖。各级民政部门应建立长效机制,变年节性送温暖为制度化的救助帮困,为需要长期帮扶的群众提 供有针对性的救济,授人以渔、提供尽可能多的工作机会,全面提高困难群众自我脱困的能力,让他们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社会关爱中尽早实现脱贫。这样才能筑 牢民生底线,不让困难群体在共享发展中掉队。(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