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末,不少人已在规划“去哪儿玩”和“干点儿啥”,一些人早已安排好行程,只待长假开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近些年国人的旅游热情持续高涨,中国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大国。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达36亿人次。在飙红的大数据下,种种不文明行为已成为另一个关注的焦点。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乱刻乱画、损坏和顺走景区公共物件……如何让文明旅游成为一种自觉,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亦是对国人素质和形象的一项重大考验。
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先从法规制度层面对旅游行为做出全面、细化的约束,使其成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紧箍咒”。从今年4月6日起,国家旅游局依法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该办法俗称“黑名单”制度,一旦游客被列入,其不良信息记录将被保存一至两年,而且将影响到其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
文明,也许肇始于他律,但最终要靠自律。客观地说,文明的实现应基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指责与说教当然不可或缺,但鼓励式的互动也具有更长远的现实意义。面对屡禁不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除了抱怨,其实可以在如何有效引导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新招。
“仓廪实,知礼节”,游客对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习惯性忽视”,使文明旅游成为“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软肋。倡导文明旅游,期望所有游客都成为举止高雅的绅士淑女,要让每个人都树立“我是导游,我是形象大使”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入心入脑入手入身,手脚勿乱动,身子不逾位,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将“文明”进行到底,这样,文明旅游的新时代、新风尚才会最终到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得了的。文明旅游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更不是一场不痛不痒的运动,不单单是景区和游客一方面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协力配合、共同努力,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的社会氛围,助力游客养成良好旅游习惯,才是上策。文明旅游,塑造着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显示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展示新风尚,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游客的文明、秩序和规范,让中国游客成为一道受欢迎的靓丽风景,就从“不丢矿泉水瓶”“不乱写乱画”这样的细节做起。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