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一些农村孩子冬衣明显不足,感冒的学生不少。如果您家里有干净闲置无破损的衣物,请帮帮他们!”这是贵州乌蒙山区一位中学老师最近在朋友圈发出的求助信息。
在一些西部落后地区,当严寒来临,孩子们对衣物仍有需求;城市居民有些闲置的衣物,也会面临处理的麻烦。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显得十分必要。
要实现捐赠的供需平衡,也存在一些困难。此前有媒体报道,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学校,因为8年前一条求助网帖《贫困学生需要御寒衣物》,每年收到几十吨爱心衣物,后多次登报请求“别捐了”。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公众往往将自行捐赠作为献爱心的首选方式。不过,近年来,依托于通讯、网络的便利,一些个人或企业发起募捐,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也处于高发态势,诈捐现象时有发生。
如何才能实现爱心的“无缝对接”,让御寒衣物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功效?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或民间慈善组织发挥作用。政府应当积极培育专业慈善机构,支持指导各类社会组织奉献爱心;慈善机构应在提升公信力上努力,让运作更加规范、健康、透明。这样,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均衡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新华社贵阳12月19日电)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