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省市区高考成绩陆续放榜,一时成为舆论热点。互联网、朋友圈“喜报”频传、“状元”刷屏。悲剧的是,也有考生因成绩不佳而自杀。可见,一考定终生、以成绩论成败,在国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创举。其之所以伟大,一是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二是国家通过科举考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完备的考试制度,保证了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在这样一个考试体系里,于万千考生中摘得桂冠,既是能力水平的体现,也可为“学而优则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千百年来,中国人有着很深的“状元情结”。
到了晚清,废除科举制度,自然没有了状元,但是“状元情结”延续至今,以至于每年高考,炒“状元”成了不变的主题。
高考是对高中学习阶段的检验。考试成绩的好坏既取决于平时学习积累,也受临场发挥影响。当然,一般而言,天资聪颖、学习努力的人,更有可能考出好成绩,也更有可能成为状元。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有“种子选手”发挥不佳而名落孙山的,也有成绩一般却脑洞大开成为“黑马”的。所以,成绩好坏、状元与否,不能成为衡量考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更何况,人的能力有很多种,如观察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只是其中之一。学习能力强,未必其他能力也强。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往往是学习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前些年,有机构对过去数十年的庞大状元群体进行跟踪调查,结果令人惊诧。当年的天之骄子,有大成就者寥寥,更多的是泯然众矣。
对高考状元的炒作,只会让“分本位”变本加厉。学校、家庭片面追求分数,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高分低能、性格缺陷等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高校频频发生血案,与“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的导向不无关系。
当然,对高考状元进行炒作,也有商业因素。譬如,为学校打招生广告,为产品打营销广告。这些炒作,容易捧杀状元,于其成长有害无益。就像古代神童方仲永一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中状元固然可喜,落榜者却不必太悲。在农耕时代,考取功名是莘莘学子实现人生抱负的“独木桥”。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投资价值的国家之一,为各种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在于是不是状元,而在于是不是准确定位了前进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