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和西藏人民述学立论,是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的光荣职责,应当成为人生的一种不懈追求和自觉行动。做到为党和西藏人民述学立论,必须有高度的定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守述学立论的根本
这个根本就是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提出各种主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创了振兴中华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经过28年浴血奋战,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起点。此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提出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形成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才走完的路,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模式。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一把最好的尺子,这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西藏,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才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奇迹。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和教学的灵魂,真懂真信,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科研和教学之中,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夯实述学立论的根基
这个根基就是立足西藏波澜壮阔的实践。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关在书斋里,做象牙塔中的学问,应当关注治边稳藏的成功实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真理的来源,学术水平的高下,与对实践的知晓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关心实践,深入实践,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这样的学术,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才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在党的治边稳藏战略思想指引下,在中央关心、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西藏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党建加强、边疆巩固的大好局面,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样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程度上,西藏是全国的不发达地区,还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什么幸福指数在全国名列前茅?达赖集团打着宗教的旗号,千方百计进行渗透,为什么西藏能够做到宗教和睦?西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面临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为什么能够保持生态良好?这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是怎么取得的?所有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回答,进行总结,得出宝贵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指导治边稳藏的新实践。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在党的领导下,西藏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实践创新。变革的时代,实践的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在西藏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作出回答。
当前西藏工作正处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个阶段,机遇就在眼前,困难也摆在面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把中央的顶层设计与西藏的实际相结合,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如期脱贫,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当前西藏正处于加紧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脆弱的生态环境,底子薄、起点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特殊区情,决定我们必须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能完成肩负的使命。如何在建设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又切实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增添发展后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作为。当前西藏正处于保持持续稳定和全面稳定、走向长治久安的关键阶段。我区社会大局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走向长治久安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需要解决,国际敌对势力利用达赖集团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没有变,达赖集团反动的阶级本性没有变,实现长治久安任重道远。如何牢牢抓住西藏社会的特殊矛盾,把十项维稳措施进一步落实好,筑牢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彻底挫败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分裂图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当前西藏正处于聚集改进作风、全面夯实基础的强化阶段。作风建设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容不得一点一滴的松懈。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如何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筑牢党在西藏执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
三、强化述学立论的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首先,必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把服务人民作为研究的根本导向。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真空中的学问,只有打上时代烙印、浸润人民情感的学问,才有吸引力、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历久弥新,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关注人民的命运,关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为人民述学立论,这样的学和论,就与崇高紧紧联系在一起,就有感情和温度,就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就能发挥作用。
其次,要把学述好。作为人民教师,要把述好科学理论放在首位。向学生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他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光明的未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己任,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理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西藏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要积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唯物论、无神论思想,引导他们站稳政治立场,坚决与一切分裂行为作斗争,不断筑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要积极向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他们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要积极向学生讲授党的治边稳藏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阐释自治区党委贯彻中央精神、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决策部署,使他们了解区情,热爱家乡,多为西藏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能创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作为自治区党委宣讲团成员,我深入区直单位和各地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在宣讲中,我深深体会到,基层干部群众需要理论,也热爱理论,特别是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政策。在今后的宣讲中,我要积极探索适合基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改变居高临下的说教,给高深的理论穿上藏装,渗入酥油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头脑,教育干部群众,为筑牢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述好自己的学,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鲁迅曾经说过,当一个青年把买书的铜板放在自己的手中时,还带着体温的热度,他首先想到的是但愿自己的书能够帮助这位青年成长。我要以鲁迅为榜样,不利于青年成长的书和文章决不写,不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书和文章决不著,不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论决不发表,把著书立说的过程转化为净化自己的过程,转化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
四、发出述学立论的强音
这个强音就是提升西藏学术界在国际涉藏舆论斗争中的话语权。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领域是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达赖集团与西方反华势力相互勾结,把分裂主义思想渗透的矛头直指西藏,通过空中地面网络进行立体渗透,与我争夺阵地。在国际上,涉藏舆论斗争经过努力,我们的声音有所增强,但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没有根本改观。西藏是藏学的故乡,当今的西藏是什么样的情况,生于西藏长于西藏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有发言权。凭心而论,党和政府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很大,出了一些成果,西藏学者也发出了声音。但从总体上看,我们出的成果与发出的声音,与西藏蒸蒸日上的发展水平还不相称,与党和西藏人民的期望还不相称。藏学研究关注历史的多,关注现实还做得不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针对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抹黑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种种卑劣行径,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敢于亮剑,用铁的事实讲好西藏故事,揭穿达赖集团欺世盗名的谎言。运用我们掌握事实的优势,深入揭批十四世达赖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还其反动政客的本来面目。深入揭露十四世达赖所谓“中间道路”“大藏区”“高度自治”的险恶用心,还其图谋“西藏独立”的反动本质。深入揭露国际敌对势力利用达赖集团企图搞乱西藏、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卑劣行径,还其分化中国的原本用心,为切实提升国际涉藏舆论斗争的话语权贡献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智慧和力量。
五、提升述学立论的境界
这个境界就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从先贤前辈的追求中汲取营养,提升境界。司马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博大胸怀,就是研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精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要向太史公学习,立足实际,探索党在西藏的执政规律,探索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规律。张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把张载的情怀,用于我们今天的研究,起码要做到关注西藏的民生,研究人民的关切,弘扬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拿出学术界的方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追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处在立言的位置上,而立言与立功立德是紧密相联的。道德品行低下,还能立什么高尚的言?立言不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系,又有何用?
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境界。通过学术活动和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也是我们做人做学术的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追求真善美。把心中的真善美倾注笔端,落实在做人做事上,就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要远离浮躁,提升境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范文澜先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坚守被一些人丢掉了,确实出现浮躁现象。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远离急功近利心态,淡泊名利,坚决克服为金钱、为职称、为虚名做学问的冲动;必须远离学术不端,要做就做真学问,摒弃东拼西凑、网上下载组合、剽窃抄袭、粗制乱造等恶劣行为;必须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克服坐而论道、闭门造车、主观武断、食古不化、逃避现实等不良学风。把道德挺在学术的前面,为“士”就必须弘道。这个道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在当代西藏,一个以弘道为价值追求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弘道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就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就能引领社会风气,在为祖国、为西藏人民立言立德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