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动一动,美食送上门”。时下,在拉萨这座千年古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订餐已然成为很多宅男宅女的新宠。不少人宁愿在家里通过手机应用程序 选择吃什么,也不愿出门。笔者亲自尝试了一下,果然十分方便,一个电话或短信就可搞定。食物种类也相当丰富,各种小吃、中餐、火锅应有尽有,图片看着更是 色泽诱人,让人不禁心动。
然而,也有不少内地媒体报道,由于网络订餐监管难,不少网上号称的精致餐馆,实际上脏乱不堪,甚至没有相关的营业执照和从业资格。
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饿了么”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
调查显示,相当多的消费者在网络订餐过程中曾遭遇消费欺诈。虽然西藏还没有类似报道,但笔者还是对着诱人的手机画面犹豫了起来:网络订餐到底可不可信?网络订餐在拉萨火起来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所谓“科技改变生活”,网络订餐就是一个注脚。笔者以为,网络订餐的快速发展肯定是利大于弊的,绝大部分的商家也是靠谱的,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预 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庞大的市场和消费人群,网络订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而网络餐饮消费如何准入、如何监管,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 间里备受关注、也极具挑战的问题。与此相对的是,有关部门有没有迅速跟进,做好相应的配套监管工作?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订餐却是真实的,这些改变的只是服务模式和消费习惯,而不能是市场规则和道德底线。门店也好,网络也罢,首先都要守法,涉及到食 品安全和消费欺诈,都必须纳入法律和制度监管框架内。相比传统餐饮业,网络订餐增加了第三方平台,消费者同时要面对两个服务提供者,维权成本和难度更大, 更有完善规则和强化监管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全新的消费模式,网络订餐平台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对网络餐饮服务的监管,《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 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但是,要真正把监管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地方出台更细、更具操作性和 针对性的管理规定。比如要求送餐人员提供健康证明,标示安全食用时限,以及发生消费纠纷时如何维权,等等。
我们期待,在网络订餐火起来之后,拉萨人民享受到的是更方便、更安心、更健康的美食和生活。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