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扶贫脱贫,总会涌现出不少集体或个人从创业或就业到脱贫,甚至是致富的例子。而笔者印象最深的要数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马乡朗巴村了。
原本贫困的群众,随着眼界的放开,一改往日“种完田就娱乐,农闲时便开始晒太阳”的惰性思想,在种好地的同时,积极学习或发挥一技之长,全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目前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元以上。
朗巴村的蜕变,是当地群众向落后思想的一次成功“宣战”,其中确实有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在今后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借鉴。结合这几年跑民生新闻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双脚都迈进全面小康社会这条康庄大道,必须从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智。
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近年来,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少“头脑灵活”、肯吃苦耐劳的贫困群众借助旅游或扶贫项目的快车,使家庭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可即使在这样一个“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下,还是有少部分具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面对优势资源或好政策,提不起精神、视若旁骛,一心惦记着每月几百元的低保或节假日送来的慰问金度日。
因此,各级各部门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扶贫先扶志,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想方设法改变这部分群众“等靠要”落后思想,以实际行动,积极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来。
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技能培训则是就业、创收乃至脱贫的基础。针对一心想脱贫,却缺乏劳动技能或知识的群众,应继续加大对其子女的教育,和其自身相关技能培训力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