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浅谈网络编辑的新闻素养

2017年04月01日 10:1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董秀丽 李继
分享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云计算到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盛行,鲜活的实例证明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工具,微信、上网购物、客户端等等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网络编辑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在计算机上发布新闻,移动客户端也将是网络编辑的“新阵地”,怎样做好移动互联网产品是网络编辑的挑战,怎样做才能迎合网民、受众的口味,得到大家的肯定,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行业正在飞速发展,编辑的概念越来越抽象,它不再局限于信息收集与转载,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信息资源整合、评论、组织、策划能力,网络编辑将要发展成为一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给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网络编辑,应该跳出的是复制、粘贴的工作模式,带着自己的想法来编辑新闻。

网络编辑应具有的基本功

1、严把稿件选择关。网络编辑工作的核心是“把关”,即根据读者的需要,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来稿进行鉴别和选择。不管稿件来自何种渠道,都需要经过网络编辑反复认真的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什么不用什么稿件,不仅能够衡量网络编辑个人水平的高低,而且体现了一个网络媒体的编辑思想和方针。

作为政府门户网站,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且具有真实、可信,有价值、可读性的新闻。要严把新闻筛选关,除了网络媒体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严格的选稿标准外,作为新闻编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才能对新闻稿件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

2、标题制作要标新立异且不失真。网络编辑与纸媒编辑不同,会用一些“网言网语”来表达文章的内容或者主题思想,这种形式的表达“亲民”,受众比较容易接受。调查研究表明,网民往往通过浏览标题来决定是否要阅读这则消息。参与调查的读者阅读过56%的标题,相比之下,调查对象只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而国内网民看新闻只阅读标题的比例高达80%,点击网页详细看新闻的比例不到5%,制作标题是网络编辑的基本功,也是网络编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播物理特性,版块设置和报刊有着很大的不同。网络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的版块分割突出了标题的点题和引导功能,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技术也为其新闻标题的写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形式。

当前在网络新闻标题写作当中,各大网络媒体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摒弃的是“标题党”,不用惊悚式标题、“断章取义”“夸大事实”“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的标题,关于标题的研究都有一个共识:标题要准确、其次才是吸引力。标题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魔石,通过标题,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继续深入阅读,而这正是新媒体进行内容传播的目的。可以说,新媒体标题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容阅读率的高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悚式标题是增强标题吸引力的另一种极端,刻意追求标题的冲击力、渲染力,“惊呆”、“惊现”等词频频出现,剑走偏锋,有失新闻的真实性。过分渲染、做假,其客观效果都是标题的失准甚至失实。因此,标题制作须首先避免上述种种毛病,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准确无误。

3、稿件的加工,编辑手法要精准。一般说来,未经编辑加工处理的新闻稿件只能是原材料或半成品,只有经过编辑精心整理加工后的稿件才能成为新闻产品进入传播领域。对来稿进行加工,是编辑最日常的业务,在这方面,网络新闻的编辑与传统媒体的编辑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编辑对稿件的加工不仅包括对新闻事实的核实、订正;对思想政治上的差错的校正;还有对文字的修改和对辞章的修饰等等。网络新闻具有“全时化”的特点,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也是“全天候”。因此,有时编辑为了抢时间,一些未经认真加工的稿件便有可能仓促地出笼,结果是漏洞百出,惨不忍睹。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连篇,已成了某些网站的家常便饭。因此,网络新闻编辑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和杜绝稿件中差错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传播是多种传播手段的结合,网络编辑不但需要具备驾驭文字的能力,而且还需具备驾驭有声语言和对画面进行艺术处理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就对网络编辑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编辑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发现力

首先,从海量的新闻稿件中选择好的、有深度、有意义和关注度较高的新闻稿件是网络编辑的基本功,要做好这门工作,必须倾注高昂的政治热情,树立政治理想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所了解并且吃透,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深入分析你所了解到的人和事物。做好一个编辑首先要严把政治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48字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媒体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媒体工作者角度来说,就是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职尽责,在导向问题上不打折、不含糊,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广、主流舆论传得更响。

其次,要提高新闻敏感度和发现力。新闻敏感度是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价值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的工作素质,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你站得高、看得远,分辨能力才能增强,才能从一般事实中看到独特,透过具体小事看到重大的社会意义,成为具有价值和时代影响力的好新闻作品。

新闻发现力一般指的是记者发现新闻即新闻敏感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我们认为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新闻发现力就是在海量的新闻稿件和信息中进行筛选和突出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点,并将其在网页显著位置体现,也就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稿件选择。由于网络具有大容量、速度快等特点,一个页面需要发布的新闻很多,那么不可能将所有稿件一股脑地全部照搬上去,这时就需要网络编辑具有很强的新闻发现力。

提高网络编辑的新闻发现力,要靠平时积累,练熟基本功。发现力不仅要靠眼睛,还要靠思维,要用头脑进行分析,对所掌握的情况进行比较,有时取决于逆向、发散、纵向思维,独具慧眼的观察,多问多想也是另一个经验,再就是多看、多学习中央媒体和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的办网思想和要求,对现有的新闻稿件进行梳理、筛选,将重点稿件、网民关心的热点话题以及凝聚社会正能量的新闻进行重点打造、隆重推出。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创新网络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互联网的主角,且已经慢慢超越pc端网络,那么网络编辑的挑战随之加大,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且呈现年轻化态势,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成为中国互联网近年来持续夺目的景观,那么怎么用“网言网语”来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是考验网络编辑的编辑功底,网络编辑的编辑风格与平面媒体在本质上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差异,作为党报不管是内容还是标题都要求中规中矩,而网络媒体语言可以风趣幽默,可以活泼生动,也可以给人无限遐想,所以在网络上或者移动媒体编辑稿件就要打破平面媒体固有的思维模式,放开束缚,在稿件编辑上要创新模式。

随着网络热点话题日渐升温,移动端信息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网络编辑要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的传播创新,使传播的触角不断向纵深延伸,微视频、新闻、微博、公众号等,内容及其展现形式上,通过专题、栏目、头条等多种位置,不断寻找角度变化层次展现,话题设置和内容打造,更接地气、更结合手中需求,为网民带来最快、最全、最接地气的媒体报道。

同样的一篇报道,如果编辑,从不被人们注意的角度审视,深入思考,挖掘新闻背后的真实,感动读者,打破常规思维,给读者以新的感官、认识。试问,这样的新闻怎能不吸引读者?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报道不仅仅需要朴实的文字,它更需要醒目的标题、鲜活的文字、跳跃的新闻灵魂、高清的画面、多角度的图文说明、形象的视频资料、录音等等。新形势下的网络新闻编辑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就必须做到熟练掌握新闻编辑工作的职业技能,还有与时俱进,掌握新兴数字工作的运用,了解受众群体,独出心裁,利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独特设计自己的选题角度、新闻报道版面。做一名集文字、摄影、摄像、图文声音编辑于一身的综合信息员。

(作者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