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当代大学生作为各民族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接班人,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之一。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把如何“争取人心”作为基本策略,准确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着力点,让民族团结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西藏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牵头组织,鼓励藏汉同学间建立“一对一”帮扶组合,刻意安排不同民族学生混住,为民族团结教育搭建有益平台;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响应学校号召,自发与不同民族同学结对子,互相帮助,建立起以民族团结为荣的价值观。因而,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应着力于对大学生相关态度的影响与转变,进一步争取人心。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树立榜样引导。民族团结的榜样有来自不同民族群众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更多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唯有以不断涌现出的立体、生动、可仿、可学的榜样鼓舞和鞭策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才可真正入脑入心。
民族团结教育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民族团结教育最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评价和看待民族关系的眼光和尺度,让大学生懂得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仅是学会一些理论和观点,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身边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从而焕发出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应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体验民族团结的历史过程和重大意义,让民族团结的精神融化于学生的意识世界;通过参观了解不同民族先进人物事迹等方式,创造更多的民族团结教育情境,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之中。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应采用教学小组或教学团队的方式。以小组或团队为单元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让学习氛围更加融洽,而且让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无形中增添了协同、合作的团结氛围。让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共同完成有引导性、组织性、协作性的集体活动,在彼此相互接触中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生活习惯、学习方式、思维特征等方面的沟通、理解和认同,最终实现价值观的认同。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