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西藏的号角已经吹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已经成为发展的共识,日喀则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前沿区,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的现实意蕴,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通过“生态珠峰”战略的实施,为美丽西藏和美丽日喀则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生态珠峰”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建设美丽日喀则的坚决意志
“生态珠峰”战略的实施,是绝对向核心看齐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党关心群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政治目标,清楚地表明了推动生态文明战略的政治意志,清楚表明了党将长远、根本利益与近期、现实利益相统一的负责精神与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心,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要求。“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西藏的绿色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实施“生态珠峰”战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贯彻好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部署,是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的政治要求。
“生态珠峰”战略的实施,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说:“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日喀则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沿区,要算好“长远账”“子孙账”“国家账”“政治账”。实施“生态珠峰”战略,把生态保护好,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此外,通过“生态珠峰”战略的实施,保护好后藏大地生态环境,既有利于确保社会和谐,也是对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有力回击。
“生态珠峰”战略的实施,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是日喀则发展的健康底色,光要发展不要绿色,不是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是西藏发展的最大的价值。“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施“生态珠峰”战略,建设生态文明,要用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向日喀则聚集。坚持用绿色来提升发展的质量,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响亮名片,让生态成为后藏大地的最大价值,用绿色产业敲开内地高端市场的大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珠峰”战略的实施,是坚持民生情怀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我们一定要从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全面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和努力建设和谐文明幸福美丽日喀则的奋斗目标的高度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珠峰”战略,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营造林面积200万亩,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万公顷,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6%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年API指数低于100天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的85%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园林小区(单位)占60%以上。
“生态珠峰”战略的实施,体现了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指示,为“生态珠峰”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使日喀则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多元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生态珠峰”战略,蕴含着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的统一、重点环节和全面突破的统一的辩证思维。
(一)“生态珠峰”战略,在目标效度上具有多维性。是“绿色”与“发展”的统一
“生态珠峰”战略,首先体现在“颜值”和“气质”上。“颜值”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绿的形象”上,做好生态林、城市林、景观林、经济林的打造,实施拆墙透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退地还绿的“四绿工程”,在国省道交通干线建设“绿色通道”。大力建设绿色城市、美丽社区、文明卫生新农村(牧区),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珍惜好日喀则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湿地、每一片草原、每一处森林。坚守生态保护底线,日喀则的发展容不下各类污染。推动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努力打造“绿树阴碧波”的河道美景、“绿树萦绕、鸟鸣深树”的城乡美景、“层林尽染、郁郁葱葱”的林区美景、“绿意盈野、生机勃勃”的农区美景、“一碧千里、牧歌悠扬”的草原美景……生态文明建设,将为人民群众展现出“绿起来”“美起来”的直观和谐的生态形象,美丽日喀则是处处有高“颜值”的日喀则。有了“颜值”,还要有“气质”,要将“生态+文明”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生态富有人文内涵,具有文明基因。
日喀则“生态珠峰”战略,还包含将“生态美”转化为“经济富”的现实效益维度。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绿色发展道路,开发生态型产品,将绿色理念贯穿在“珠峰有机种养加业、珠峰特色旅游业、珠峰天然饮用水业、珠峰优势矿产业、珠峰特色手工业、珠峰清洁能源业、珠峰南亚物流业”这七大产业中,以环境成本优化发展方式。要打造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通过推进生态岗位扶贫、生态工程扶贫、林业产业扶贫等措施,增加贫困群众的生态红利,实现生态脱贫。通过“生态珠峰”战略,体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二)“生态珠峰”战略,在空间体系上具有多维性,是“平面”与“立体”的统一
“生态珠峰”战略,十分重视生态空间的打造,通过“绿色”廊道、“绿色”平面等生态空间的布局,形成点、轴、面构成的立体生态空间。为了将日喀则打造成西南边境重要生态廊道、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将形成以市、县、乡、村四级行政驻地为极点,以G318线、G219线、S204线、拉日铁路四条交通干线为生态建设走廊,以雅鲁藏布江、年楚河两大流域为生态建设涵养带,以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积极构建“四级四线两带两区”的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的多维生态空间体系。除了多维空间体系,日喀则的“生态珠峰”战略还包含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湿地、草原、湖泊的保护和治理及城市、乡村、社区的“绿色化”构建等一个个“生态平面”。
(三)“生态珠峰”战略,在治理方式上具有多维性,是“整体”与“分类”的统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生态珠峰”战略的出台,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发挥了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协调的引领作用。优化完善生态格局、加快建设生态家园、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要求有“一盘棋”思想。要求科学编制生态空间规划,加快推进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和“多规合一”进程,逐步形成一个规划、一张蓝图。
在统一协调下,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治理模式。按照人为因素及气候变化的因素,生态系统的治理采取分类模式:对于健康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保护;对于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如果通过休养生息可以恢复好转的,可以依靠自然修复;对于处在恶化趋势中的生态系统,则必须进行人工干预,遏制恶化的趋势,促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按照生态分类治理的要求,“生态珠峰”战略采取了分类治理策略:在喜马拉雅山北坡等荒漠化区域,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大各类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好珍稀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生态屏障区,大力开展防护林体系、森林抚育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在海拔超过4300米区域,重点实施原生植被、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恢复、沙地综合治理;在海拔低于4300米区域,重点实施以“两江四河”流域造林、重点区域造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等造林绿化工程。
(四)“生态珠峰”战略,在保障措施上具有多维性,是“思想”与“制度”的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态珠峰”战略非常重视培育生态文化意识,明确提出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的主体价值观,成为社会新风尚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大力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要有力倡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倡导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倡导绿色生活行动。要全民动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志愿者在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从保护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探索建立完善林业建设投融资体制,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引导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向生态领域聚集。加快推行市场化运营机制,组建市级园林绿化公司。加大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引导和培育生态园林龙头企业。要加强法治建设,围绕国家、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结合日喀则市实际,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考核体系及国土空间开发、耕地、水资源、湿地、生态补偿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法律法规。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格环境准入,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严禁“三高”企业进入日喀则市。(作者单位:日喀则市委党校)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